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一) 干热岩是一种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

(材料一)

干热岩是一种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据专家们估测,中国大陆3000米至10000米深处,干热岩资源储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不仅如此,干热岩还分布广泛,比如我国境内,东北、华北、东南沿海、西南高原,这些地区都有干热岩分布。干热岩是一种清洁能源,热能连续性好,并可循环利用,满足人类长期需要,具有极为可观的商业价值。

目前干热岩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发电。干热岩发电技术不受季节、气候约束,发电成本是风力发电的1/2,太阳能发电的1/10。干热岩发电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深井将凉水高压注入地下2000~6000米深的岩层,使其渗进那里人工压裂干热岩造出的储水库,吸收岩体热能,变成高温水汽;再通过另一个专用深井(相距约200~600米左右)将岩石裂隙中的高温水汽抽取到地表进行利用;取出的高温水汽,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冷却后的水再次通过高压泵注入地下热交换系统,循环使用。上述整个过程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干热岩还可以用来供热、采暖。干热岩可以提供工业蒸汽,它在供热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将是冬季供暖的良好热源。另外,干热岩还可用于强化石油开采。很多干热岩就分布在油田附近,在开采石油的过程中,如果利用干热岩的热能对油田地下的岩石进行加热的话,石油开采的产量就会大幅增加。

干热岩发电示意图

(材料二)

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是中国能源开发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燃冰”就是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呈白色,形似冰雪,能被直接点燃,故形象地称之为“可燃冰”。科学家们认为,“可燃冰”一旦获得开采技术上的突破,它将立刻成为21世纪最主要、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中国的“可燃冰”资源广泛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及东北冻土带等区域。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能源储藏量超过1500亿吨标准煤,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潜力巨大。

(材料三)

2017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口干热岩开发试验井在海南琼北地区首钻开机,由此打响了海南深地热能开发的第一枪。经过66天的钻探,第一口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干热岩开发实验井日前在琼北圆满完钻,这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开发阶段的干热岩钻井成功案例。干热岩能源的开发,将对把海南建成“无烟”国际旅游岛、推动我国能源与国防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不仅能造福海南人民,而且可作为示范工程向全国甚至世界推广。

1.从(材料一)看,人们利用干热岩的方式有哪几种

2.根据(材料一)的介绍来判断“干热岩发电示意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文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人工裂岩储水库    ②凉水注入井        ③高温水汽生成井

B. ①高温水汽生成井    ②人工裂岩储水库    ③凉水注入井

C. ①凉水注入井        ②人工裂岩储水库    ③高温水汽生成井

D. ①高温水汽生成井    ②凉水注入井        ③人工裂岩储水库

3.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干热岩”和“可燃冰”作为我国极具价值潜力的新型天然能源,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4.如果用(材料一)和(材料三)给同学们介绍开发干热岩能源的知识,你会按怎样的先后顺序使用这两则材料?为什么?

 

1.示例:人们利用干热岩的方式有发电,供热、采暖和强化石油开采。 2.D 3.要点:①都是清洁能源。②分布区域都很广泛。③储藏量都很巨大(或“都可满足长期需要”)。 4.示例一:按先【材料一】后【材料三】的顺序,因为这样可以由基本知识到实际应用,更突出科学性,便于同学们了解干热岩能源的本质特点。示例二:按先【材料三】后【材料一】的顺序,因为这样可以由实际应用到专业知识,先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再由浅入深介绍,便于他们接受。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材料一,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目前干热岩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发电”“干热岩还可以用来供热、采暖”“另外,干热岩还可用于强化石油开采”等句作答。 2.试题分析:D项“干热岩发电示意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文字全都正确。首先要读懂材料一的“通过深井将凉水高压注入地下2000~6000米深的岩层,使其渗进那里人工压裂干热岩造出的储水库,吸收岩体热能,变成高温水汽;再通过另一个专用深井(相距约200~600米左右)将岩石裂隙中的高温水汽抽取到地表进行利用;取出的高温水汽,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冷却后的水再次通过高压泵注入地下热交换系统,循环使用”几句话。然后仔细观看干热岩发电示意图,将文字材料与示意图对应起来理解,答案就清楚了。 3.试题分析:比较阅读,也是在考查对两则材料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两则材料,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根据题干要求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干热岩”和“可燃冰”共同特点可从都是清洁能源、分布区域广泛、储藏量巨大等角度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材料的个性解读。也是在考查学生安排材料顺序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好两则材料的内容,根据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推断排序的合理性。如材料一讲的是基本知识,而材料三的实际应用,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应该是先材料一后材料三。如果先材料三后材料一,可从实践是得出理论的前提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正义》)

(乙)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不顺的部分,本句中比喻难处。③相说以【解析】
互相脱离并分解,喻指先易后难,逐渐解决问题。说,通“脱”,脱落。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2)其久也       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学半   

(2)此皆进学之道也

3.(甲)文主要告诉我们“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道理,(乙)文画线句告诉我们提问题要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的道理。

4.在谈论做学问的道理时,(甲)文以“食佳肴”作比,(乙)文用“攻木”“撞钟”作比,使人易于理解。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查看答案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2.下列关于《卖炭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节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面容的苍老和生活的艰辛。

B. “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希望炭卖出好价,不顾寒冷给别人带来不便的扭曲心理。

C. 第二节“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通过对宫使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他们蛮横霸道的形象。

D.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行为是错误的,应该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警告他们?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项,并说明理由。

(甲)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丙)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选择(______)    理由: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道阻且长。(《蒹葭》)

(2)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鱼游来游去轻快敏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友人离去,王勃没有沉浸在孤独苦闷中,“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昂扬乐观的态度;面对漏雨茅屋,杜甫没有停留在个人命运的哀叹中,“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出诗人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两首诗均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查看答案

班里要召开“诵古诗,品诗情”主题班会。为使同学们更好地品味诗歌内容,筹备组同学计划在背景屏幕上展现所诵古诗的诗文书法图片。如果让你为《关雎》的诵读选择一幅书法作品图片,你会选择下列四项中的哪一幅?请指出其书体,并结合书体特点及所诵诗歌说明你选择这一图片的理由。

        (甲)               (乙)              (丙)               (丁)

选择(        )   书体:              理由:         

 

查看答案

上文(坑》中,主人公撞人逃离后又勇敢承认,是“他”良知的不缺席。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不能缺席,请以“               不能缺席”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