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近更夫 古代没有钟表,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日晷利用太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近更夫

古代没有钟表,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日晷利用太阳的移动来确定时刻,阴雨天和晚上则只能用铜壶滴漏,以其滴下之水的深浅度来定时。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

更夫,又有“更人”“值更人”等别称,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鸡人”。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司时制度在先秦时期尚未完善,人们靠鸡叫来知晓天明。所谓“鸡人”,最初是官营畜牧业里的养鸡人,他们深谙鸡群习性,最为擅长听辨鸡鸣规律而知晓时间,因此他们逐渐作为报时者活跃在宫廷生活中。随着司时制度的逐渐完善,民间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守夜并按更报时,于是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更夫。

更夫的主要职能是守夜报时。古时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每过一更,更夫便击柝报时,常用的念词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外,还有“鸣锣通知,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等,有的更夫还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念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夫还有了宣传教化、防火缉盗等职能。宣传教化的职能源于先秦祭祀中的驱邪活动。举行驱邪仪式时,人们手持类似柝的物什,向各个方位边敲边念祭词,认为这样可以将邪祟驱除。后来的司时制度里保留了驱邪仪式中“念祭词”的形式,即用唱歌报时,但歌唱的内容则注入了教化规劝的内涵,像“凡我甲户,钦奉圣谕,谨守律法,各保身家;严禁盗赌,有犯连坐”这样的句子。防火缉盗也是更夫的重要职能。中国古代有宵禁制度,普通民众在夜晚不能随便外出活动。更夫参与当时夜晚的巡逻活动,搜索捉拿可疑人员,提醒人们小心火烛。

更夫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三教九流”的划分中属于下九流的职业,甚至常被人们拿来取笑。比如民间歇后语“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是用来形容马虎的工作态度;俗语“落手打三更”原意是指更夫错将一更天报为三更天,后用来比喻做错事情……清人甫塘逸士在其《续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有人看过《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本,结局是“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为了表现大家族倾覆没落的惨状,作者安排昔日的公子贾宝玉沦为更夫。由此可见,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更夫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原文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更夫起源于先秦时的“鸡人”,他们的职责是守夜报时、防火缉盗等。

B. 因为古代没有计时的器物,因此设置更夫一职来报时是十分有必要的。

C. 更夫报时念词常因在不同时段而有所不同,“小心火烛”是常用念词。

D. 更夫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取笑的对象,这说明了更夫的社会地位之卑微。

2.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成语“三更半夜”的“三更”指什么时候?为什么?

3.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并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更夫的社会地位

 

1.B 2.“三更”指的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因为一更两个小时,从晚上七点开始落更,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就刚好是“三更”。 3.更夫的出现更夫的职能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根据第一段“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可知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三段“古时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可知从晚上七点开始落更,一更是两个小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就刚好是“三更”。 3.此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分清楚层次结构,然后概括层次内容。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第一、二段写的是更夫的出现,第三、四段写的是更夫的职能,第五段写的是更夫的社会地位。据此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藏记

宗璞

⑴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⑵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⑶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⑷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

⑸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⑹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⑻“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⑼听到学生这一叫,弗之猛然想到:“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⑾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⑿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他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⒀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⒁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⒂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昆明,跑警报像吃饭睡觉一样,可见日军空袭频繁,当时环境恶劣。但是,师生们仍然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

B. 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C. 庄卣辰不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喜欢清静。

D. 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再现了孟弗之、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第⑼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他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请从加点词含义的角度赏析)

4.文章首尾都把蓝天写得特别美好,作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5.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节选自《赵威后问齐使》) 

(注)赵威后:赵孝成王之母,惠文王妻。惠文王卒,孝成王年幼,太后执政。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神弗福也     福:

(2)小大之狱     狱:

(3)岁亦无恙耶   恙:

(4)使者不说     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B.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C.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D.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4.甲乙两文曹刿和赵威后在政治思想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

B. “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

C.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渴望和决心。

D. 本词内容由虚入实,融叙事、描写、抒情为一体,“亲射虎,看孙郎”一句运用了典故。

2.这首词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有种快乐叫善予    (  A.yǚ  B.yǔ ),有种痛苦叫  甲  (  A. 贪求  B.追求 )。无私有福,无欲长寿,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这首《有无歌》,唱出了83岁谷建芬老人一生的境界和追求。“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述说。”这首《读唐诗》,写出了老人“   ②  (  A. 薪   B.香 )火传承、诗书继世”的豪迈和情怀。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那么,给孩子们谱的歌曲,就是老人在祖先与孩子之间摇的一艘船、一座桥。中国文化需要更多像谷建芬这样的“   乙   (A. 摆渡者   B.传承人)”。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给②处选择符合文意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            ②处  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给孩子们谱的歌曲,就是老人在祖先与孩子之间摇的一艘船、一座桥。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真,赞颂大自然。

B. “字”又称表字,男子18岁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行笄礼称字。

C.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树林和草原》就选自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

D.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