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所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所撰的自勉联。知足,目的在“止”,有所不为;知不足,靶向在“行”,要有所为。懂得知足,面对名利,才有风轻云淡的胸怀;懂得知不足,锤炼品质,才有永无止境的追求。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知足知不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知足知不足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衫,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人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显然,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地位、权力、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古时候,有一个自作聪明的秀才到别人家去做客。在吃饭时,秀才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听说后,赶忙往菜里加了点盐,菜里的味道便鲜美多了。秀才尝了尝,心里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加了盐。加一点点的盐味道便如此的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到家后,这位秀才便抓了一把盐放进嘴里,吃了以后,又苦又咸又涩,并且伤了味蕾,秀才从此以后失去了味觉。 盐能使菜的味道鲜美,但如果放得太多,菜就会咸得没法入口,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却不懂,他们都盲目地喜欢一个“多”字,比如认为钱越多越好,却不知钱越多,快乐就有可能减少;职务越多,休闲的时间就越少;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世界就越空虚;欲望越多,幸福就越少。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企业家卡耐基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烦扰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认为: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生活中的智者总是喜欢把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所以他们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人如果永不知足,在欲望的驱使下,人就会变得越贪婪,人生也越容易致祸。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因为我们离开人世时,带不走任何东西,而你生前贪恋的那些财物,到底物归何主,都未可知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此题,我们先要分析“知足知不足”的意思。“足”是何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足”为“长处、优点”之意,“不足”即“缺点”,知足知不足,即正确认识自我。二、“足”是“足够、充足”之意。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就是不满足。知足知不足,那就是要我们得清楚、明白何者该知足,何者该知不足。知足,抑制自己的非分欲求,在尘世生活面前超然淡泊,可心安,可常乐,可不辱;知不足,不甘人后,锐意进取,方可上进,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立意。例如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先由生活场景引出论题,开篇明确提出“知足与知不足是成功的关键”的论点,接着从“知足”与“知不足”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可以列举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进行对比论证,使文章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见行者进来,整顿衣巾,降阶迎接道:“金池老友,连日欠亲。请坐,请坐。”……行者道:“贫僧借来,因夜晚还不曾展看,不期被大王取来。又被火烧了荒山,失落了家私。那唐僧的徒弟又有些骁勇,乱忙中,四下里都寻觅不见。原来是大王的洪福收来,故特来一见。”  (《西游记》)

行者失落的“家私”是什么?“大王”是谁?

 

查看答案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杨志为了生计,将自己的宝刀拿到闹市来卖,遇到了恶霸牛二,牛二一心想霸占杨志的宝刀,于是百般刁难,杨志无奈之下,只好把宝刀给他。                                   ________                       

(2)一个脚印的出现打破了鲁滨逊平静的生活,他恐惧不已,日夜难安,为此,他加固堡垒,架上七杆火枪,甚至为山羊们也准备好藏身之所。                                       _______                                                                                      

(3)“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这是简•爱说的话。                           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

(选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等,有删改)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选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2011—2015年我国中成

药工业销售收入情况统计图

(选自2017年1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中药也因此走出国门,在海外蓬勃发展。

B. 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是保护好中医药知识产权、让中医药姓“中”的重要法律手段。

C. 中医药可以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和西医相比较疗效更加确切,优势更加明显。

D.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西医的医疗地位正在逐渐被中医所取代。

2.根据材料,说说中医药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的原因。

3.请简要说明《2011—2015年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情况统计图》的主要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近更夫

古代没有钟表,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日晷利用太阳的移动来确定时刻,阴雨天和晚上则只能用铜壶滴漏,以其滴下之水的深浅度来定时。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

更夫,又有“更人”“值更人”等别称,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鸡人”。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司时制度在先秦时期尚未完善,人们靠鸡叫来知晓天明。所谓“鸡人”,最初是官营畜牧业里的养鸡人,他们深谙鸡群习性,最为擅长听辨鸡鸣规律而知晓时间,因此他们逐渐作为报时者活跃在宫廷生活中。随着司时制度的逐渐完善,民间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守夜并按更报时,于是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更夫。

更夫的主要职能是守夜报时。古时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每过一更,更夫便击柝报时,常用的念词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外,还有“鸣锣通知,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等,有的更夫还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念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夫还有了宣传教化、防火缉盗等职能。宣传教化的职能源于先秦祭祀中的驱邪活动。举行驱邪仪式时,人们手持类似柝的物什,向各个方位边敲边念祭词,认为这样可以将邪祟驱除。后来的司时制度里保留了驱邪仪式中“念祭词”的形式,即用唱歌报时,但歌唱的内容则注入了教化规劝的内涵,像“凡我甲户,钦奉圣谕,谨守律法,各保身家;严禁盗赌,有犯连坐”这样的句子。防火缉盗也是更夫的重要职能。中国古代有宵禁制度,普通民众在夜晚不能随便外出活动。更夫参与当时夜晚的巡逻活动,搜索捉拿可疑人员,提醒人们小心火烛。

更夫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三教九流”的划分中属于下九流的职业,甚至常被人们拿来取笑。比如民间歇后语“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是用来形容马虎的工作态度;俗语“落手打三更”原意是指更夫错将一更天报为三更天,后用来比喻做错事情……清人甫塘逸士在其《续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有人看过《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本,结局是“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为了表现大家族倾覆没落的惨状,作者安排昔日的公子贾宝玉沦为更夫。由此可见,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更夫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原文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更夫起源于先秦时的“鸡人”,他们的职责是守夜报时、防火缉盗等。

B. 因为古代没有计时的器物,因此设置更夫一职来报时是十分有必要的。

C. 更夫报时念词常因在不同时段而有所不同,“小心火烛”是常用念词。

D. 更夫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取笑的对象,这说明了更夫的社会地位之卑微。

2.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成语“三更半夜”的“三更”指什么时候?为什么?

3.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并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更夫的社会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藏记

宗璞

⑴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⑵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⑶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⑷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

⑸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⑹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⑻“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⑼听到学生这一叫,弗之猛然想到:“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⑾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⑿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他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⒀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⒁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⒂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昆明,跑警报像吃饭睡觉一样,可见日军空袭频繁,当时环境恶劣。但是,师生们仍然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

B. 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C. 庄卣辰不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喜欢清静。

D. 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再现了孟弗之、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第⑼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他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请从加点词含义的角度赏析)

4.文章首尾都把蓝天写得特别美好,作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5.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