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玉簪花的绽放 麦淇淋 ①说起玉簪花,历代文人多有吟诵,北宋词人黄庭坚...

现代文阅读

玉簪花的绽放

麦淇淋

①说起玉簪花,历代文人多有吟诵,北宋词人黄庭坚更是把它称作“江南第一花”。并不是玉簪花特别鲜活、多情,而是读到“玉簪”这个名字,有时会错觉地把它想象成古代某个曼妙的女子,摇曳多姿,穿越时空的隧道,把清新、温婉、纯洁、恬静的气息送到我们面前。流年寂寂,玉簪花绽放一树,在白墙黛瓦间甚是明媚。一颗露降落在玉簪花上,露的心上印着莹白的影子。这样的景仿若洁静如瓷的女子,眼神清澈,素面朝天。

②玉簪花叶片娇莹,恍若透明,花朵色白如玉,美丽高洁,而待放的花苞就像美人头上的发簪一般,芳香扑鼻,很淡雅的味道,却又让人觉得很浓郁。玉簪花儿冰姿雪魄,又有袅袅绿云般的叶丛相衬,那份雅致动人难以言喻。将玉簪花装点庭院,或放置窗前案几,那洁白的花儿芳香袭人,它一会儿谢,一会儿又开,给人一种“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的美妙享受。

③乡野间,清风与流水和鸣,日光与草色挑逗,玉簪花摇曳在我们身边,蔓延在眼里的绿意仿彿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在山路边、在小径里、在沟渠旁,它那叶脉分明的绿叶在风中婆娑,花萼间探出一个嫩白色的小脑袋,那便是它的花芽,花芽越长越长,就像古代女子头上的玉簪。当玉簪花盛开时,六片雪白修长的花瓣围着点点鹅黄的花蕊,一朵挨着一朵,摇摇欲飞。初夏的时候,正是花开的季节。走在灰砖青瓦的巷弄里,你会发现玉簪花的叶是香的,茎也是香的,全身都溢着香甜。摘一朵,簪在发间,别在衣襟上,幽幽的花香似丝绸游向小巷的所有缝隙。

④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栽种玉簪花,因为玉簪花是很凡俗的花,好养活,又富含香气,老人家都很喜欢。奶奶是爱花之人,家里的玉簪花苗是她在山路的拐弯处的一棵栎树下找到的。当时,它被遗弃在那树生机勃勃的栎树下,如同被上帝遗忘在人间的一朵即将凋谢的花。因为遗忘,也因为它的不起眼,它没能和大地泥土产生联系,歪歪斜斜地倚在树下喘息。奶奶小心翼翼地捧回这颗受伤的花苗,把它种在院子里,我们都不相信这株玉簪花苗能成活。可是,它借助了一场大雨的恩赐以及重新得到泥土的养分,终于努力盛开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我站在它的面前,不禁惊叹:“哦,花都开好了?”这就是玉簪花的命运,贱贱地长,呼啦啦地长成一大片,花透着嫩白,微微张开,欲遮还羞。

⑤《本草纲目》里也有关于玉簪花的记载,说它:“柔茎如白菘,叶脉清晰,茎上花朵长二三寸,未开时如白玉搔头簪形,中吐黄蕊,根叶可解一切毒。”这一句说透了玉簪的品性:凡俗,不起眼,对未来没有所求,却又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长着一株玉簪花,悄悄地绽放,不张扬,积蓄力量只为等待生命中的一场美丽绽放。

⑥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一朵花的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我们惊羡于花开的美丽,却忽略了它们等待绽放时的努力与艰辛,也忽略了它们对生命强悍的渴望。玉簪花不管绽放的过程多么辛苦,却始终不放弃,它的顽强带给人们生机盎然的美丽,燃起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期盼。

⑦野径无人,空山无语,这种比天空更纯洁的花朵点燃了山野间的安谧。远离都市繁华的玉簪花散发着最隐秘的爱,没有人注意到,一朵花儿悄悄地开了,又悄悄地落了。然而,它们又在夏夜的晚风里肆意张扬,在无声无息中表达了一种真挚的坚韧与高洁的情怀,让我们对生活怀抱希望,不轻易气馁,这便是玉簪花传递给我们的美好情意。

1.本文围绕玉簪花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下面的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在山路边、在小径里、在沟渠旁,它那叶脉分明的绿叶在风中婆娑,花萼间探出一个嫩白色的小脑袋,那便是它的花芽,花芽越长越长,就像古代女子头上的玉簪。

3.作者在第⑤段引用《本草纲目》中的语句有什么意图?

4.“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长着一株玉簪花”,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描写玉簪花的形状,载重玉簪花,赞美玉簪花。 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生动细腻地描绘出玉簪花盛开前优雅的形态,而且也让读者了解了“玉簪花”名字的来历,体现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 3.引出玉簪花的品性:凡俗,不起眼,对人类没有所求,却又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4.示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理想,不张扬,不放弃,悄悄地积聚力量等待那美丽绽放的那一刻。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1—3段写玉簪花的形状,4段写栽种载重玉簪花,5—7段写赞美玉簪花。 2.试题分析:赏析文句。“花萼间探出一个嫩白色的小脑袋”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花芽越长越长,就像古代女子头上的玉簪”是比喻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玉簪花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玉簪花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①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②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③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④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⑤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⑥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⑦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 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 斗拱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 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B. 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C. 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 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通读全文概括本文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种“文法”,请列举出来。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于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①中,前之却之②,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①虚器:空的器皿。②前之却之:前前后后的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地,日一线            为:成为

B. 借光                  得:能

C. 以无光也             是:这(此)

D. 夫水然                 犹:尤其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

A.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D.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3.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C. 吾既已言之王已(《公输》)

D.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亮本不发光,是借助太阳光才明亮的。

B. 李鲈认为月食时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见到的才是真月亮。

C. 李鲈用打鱼人叉鱼来说理,化抽象为具体,说服力强。

D. 文章采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②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人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步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1.下列各项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           的《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 傅雷             傅雷家书       劝诫儿子不要过于注重自己的外表。

B.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随笔       阐述美貌取决于好的德行这一观点。

C. 罗曼·罗兰       名人传         阐述画像之美可以超绝人寰

D. 傅雷             傅雷家书       告诫儿子年轻时要注重自己的修养。

2.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科学实验的真正始祖”。

B. 这部书以大地万物为主角,呈现人生百态。

C. 这部书通过精炼的语言,紧凑的情节、贴切的比喻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浅显的故事之中,使人获得借鉴,受到启迪。

D. 这部书比较集中的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大多从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念出发,深入浅出的批判是非,发人深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组对话,请以孩子的口吻对父亲进行劝说。要求表达合理、得体,80字以内。

“哇!又超了一辆‘宝马’!真带劲!”

“爸!这里限速50!”

“有啥关系!没警察。这路段我熟,没测速的。放心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在三位“大家”加字的上下联①-⑥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请简要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轻风舞细柳①,淡月隐梅花②。——黄庭坚

轻风摇细柳③,淡月映梅花④。——苏小妹

轻风扶细柳⑤,淡月失梅花⑥。——苏轼

我喜欢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