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不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女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我多想再有机会,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

B. “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是说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看望外婆了。

C. “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

D. “我”因为内疚和不安,所以决定于国庆带两个孩子去看外婆。

2.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女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到“亏欠”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

(2)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

4.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我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A

B

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C

 

 

5.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意。

 

1. A.静静地坐在家门口 B.走进那个小院看外婆 C. 生病逝去 2. C 3. 外婆给了“我”很多爱,可是“我”每次路过外婆家门口却没有走进那个小院看外婆,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外婆拜年,外婆还记着托母亲给“我”和孩子带压岁钱,可是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意对即可) 4. (1)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的苍老和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怜惜,为下文写自己的愧疚作铺垫.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外婆的问话比作“一根细针”,写出了“我”内心的疼痛,抒发了“我”的内疚之情。 5. ①外婆的慈爱就像桂树的清香一样留在“我”的心间。②要珍惜拥有的东西(或珍惜当下),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A答案在第2段“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B答案在第4段“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看外婆;C答案在第7段外婆“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 2.试题分析:C项“太过冷漠,不知感恩”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写成年外婆仍给“我”压岁钱是为了表达外婆对“我”的疼爱。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可从“我”每次路过外婆家门口却没有走进那个小院;春节没有去给外婆拜年,外婆还记着托母亲给“我” 和孩子带压岁钱,可是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这些情节都是“我”感到“亏欠”的原因。扣住了标题“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4.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人物描写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1)“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运用的是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2)“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运用的是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或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③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其他的④正:只。

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_______

(2)借才于异代乎_______

(3)之不以其道_______

(4)可诬一世之人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尽粟一石/之不能尽其材

B. 祗辱于奴隶人手/安可诬一世

C. 骈死槽枥之间/岂借才异代乎

D. 鸣之不能通意/真不知马也

3.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4.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_______________。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记忆对于人类,是一种kuì(   )赠。心胸宽广的人,用它来(A. 记录  B. 抒写)人生的美好,借此慰(   )自己;狭隘计较的人,用它来埋怨人间的仇恨,以此惩罚自己。

记忆的真谛就在于记住美好的,忘记丑恶的;在于宽恕与忘却,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忘记那些不值得铭记的东西。生活的垃圾尚且需要我们及时清理,情感与心情的垃圾更无需(A. 墨守成规 B. 抱残守缺)。归根结底,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心若明朗,生活处处皆暖阳。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kuì_______赠         慰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       乙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 《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选自《朝花夕拾》。

C.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千里共婵娟”中“婵娟”代指“月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D. 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青山横北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6)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8)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9)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心系天下苍生的理想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