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悟空”探“妖” ①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悟空”在酒泉...

现代文阅读

“悟空”探“妖”

①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是一只非常勤奋的“猴子”,每天要绕地球飞行15圈,从不偷懒。

②“悟空”是我国第一颗主要用来探测暗物质的人造卫星。其实,它就是一台空间望远镜,担负着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任务。

③一般人听到“暗物质”会一脸茫然:这是什么“妖魔鬼怪”?为什么要寻找它?顾名思义,暗物质就是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不到的物质。天文学家在长期的观测研究中发现:许多星系中存在额外的、看不见的引力源,宇宙的总质量其实远远大于已知物质的总质量。他们据此推测,宇宙中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暗物质”。我们已知的各种物质基本上都要受电磁力的影响,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光,要么就自己发光;但暗物质不与光波发生作用,它对电磁力无动于衷,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

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暗物质的研究依然不明朗。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有这样隐形的庞然大物存在于宇宙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这的确让科学家心痒难耐。而且,暗物质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科学家发现,所有发光物质提供的引力无法抵消星系内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因此推测,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以阻止星系解体。也就是说,没有暗物质就没有星系,也就没有人类。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粒子,暗物质很有可能开创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

⑤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传说中的暗物质呢?“悟空”的任务,就是上天捕捉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时产生的高能电子。简单地说,“悟空”在观测中如果突然发现某一速度的电子射线数量变多了,但这又无法用现有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些电子射线很有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时产生的。

⑥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希望能够第一个观测到这部分电子射线,从而获取暗物质存在的证据。除“悟空”外,目前世界上用以探测暗物质的设备,还有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和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而中国的“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⑦2017年末,“悟空”工程团队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接下来的2018年,我们希望“悟空”不负众望,用火眼金睛找到更多线索,早日探到“妖”的真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悟空”主要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B. 暗物质不受电磁力的影响,所以不能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到。

C. “悟空”可以通过捕捉到的宇宙中的高能电子来探寻暗物质的踪迹。

D. 与其他探测器相比,“悟空”性能更加杰出,已率先发现暗物质。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悟空”的任务、暗物质的特性、“悟空”探寻暗物质的方 式及成果。

B. “悟空”是一颗人造卫星,“妖”指暗物质,以“‘悟空’探‘妖’”为题,生动形象, 吸引读者。

C. 选文第③段连用两个设问句,加强语气,引出对“悟空”探“妖”方式的具体说明。

D. 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很有可能”表明探寻暗物质前景不容乐观,语言表达既准确 又含蓄。

3.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 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 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

 

1.D 2.A 3.列数字、作比较。准确说明了暗物质在宇宙中的比重以及和普通物质在宇宙中的多少、能量上的大小悬殊与差距,从而让读者对暗物质对有清楚的了解。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原文内容的把握,认真阅读即可找到答案。在第六段中确实提到“悟空”的性能更加杰出,但并没有提到它率先发现暗物质,选项D与原文不符,因此选D。 2.A错,应是逻辑顺序。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方法及其特征,然后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和什么问题来表达其作用。通过“26.8%”、“4.9%”可知该句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在宇宙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量大小。而“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五倍以上”一句则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暗物质的能量与普通物质的能量相比较,以此来准确突出暗物质的能量之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等与诩议,欲迎天子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汉阳阎忠之       异:诧异

B. 遇叛敌             道:在路上

C. 而送之           盟:盟誓,结盟

D. 吾受国恩,不可背   义:坚守道义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迎天子置营中

A. 而两狼并驱如故(《狼》)

B. 览物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 何陋有《陋室铭》)

D. 不以其道(《马说》)

3.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C.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D.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 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 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 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2)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礼……可是胜利是暂时的,对贝多芬毫无盈利。音乐会不曾给他挣什么钱。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1.下列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               的著作《名人传》,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 罗曼·罗兰    音乐上的成功没有改善贝多芬的生活,但他依然战胜了苦难

B. 歌德          维也纳演奏会上观众的狂热使贝多芬不再孤独和痛苦

C. 罗曼·罗兰    维也纳演奏会上观众的狂热使贝多芬不再孤独和痛苦

D. 歌德          音乐上的成功没有改善贝多芬的生活,但他依然战胜了苦难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人传》的作者是 20 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B. 作品中所写的三位伟人除贝多芬外,还有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

C.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开想象,设计了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 《名人传》叙述了三位伟人苦难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精神。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要熬一锅好粥,首先要有“好米”,米好,是粥好的前提;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 即要用比较弱的火用心来熬;除此之外,___ ,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一个小时。__,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____ ,用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 才能把书的精髓融入到一个人的血脉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行路难》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李贺)

④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秋词》刘禹锡)

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⑥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朱熹)

⑦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艾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