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尽管萍水相逢,我们却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发现了共同的爱好。
B.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C. 有的人明明看到花圃里有“禁止入内”的牌子,还是义无返顾地走进去拍照。
D. 路上,黑森森的林木都好像活着的魔鬼向你袭来,使你毛骨悚然。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岿然(kuī) 束缚(sù) 戏虐(xuè) 心有余悸(jì)
B. 蛰伏(zhé) 摇曳(yè) 滂沱(páng) 相题并论(tí)
C. 暴燥(zào) 嗫嚅(rú) 应酬(yìng) 浮想联翩(piān)
D. 蹩脚(bié) 狡黠(xiá) 恫吓(dòng) 韬光养晦(tāo)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立德树人 明礼至善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班上有许多 “”牛人”,有的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有的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有的是“大管家”,热心班务;有的是“歌唱家”,歌声动人……请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内的文章。
题二:做自己,即使容貌再普通,你独有的气质也会使你与众不同。你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更没有理由不让生活多姿多彩!要让所有的人都欣赏你,就不能唱着别人的歌谣,跟随别人的脚步!不要迷失自己,要相信这世界由于你的存在而更具风采!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告诉自己:“我就是我!”请以“越来越 的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坐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⑮“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关你什么事!”
⑰“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了,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 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 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 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2.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子骑车看病
3.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细读第㉔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课文节选阅读。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