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

(一)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隆安中,朝廷渐乱,欣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二)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而巩视之泊如也。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偃蹇:困顿、窘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游私门(悠闲)    B. 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派使者)

C. 谓其偃蹇不偶(很,相当地)    D. 问甚宠(慰劳)

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B.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C.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D.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

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

4.羊欣和曾巩共同具有的优秀品质是什么?除此之外,两人在文章中又分别体现了什么不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意简要评析。

 

1.B 2.D 3.①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俱佳。 ②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 4.不同品质:曾巩重亲情(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羊欣勤奋学习(广泛阅读经籍,尤其擅长隶书);不争强好胜(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共同品质:淡泊名利(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隆安年间,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仕进,后来被任命为自己的后军府舍人。这个职务本来由寒门担任,可是羊欣意态泰然自若,并不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B项“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派使者)”错。“书”:写字。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断句。D译为: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靖默”“竞”“止”“益”“委废”等字词的翻译。“无竞于人”“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别把“诗词大会”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

①10年前央视的《百家讲坛》推出时,很多人都期待会有一个文化类节目的繁荣,但是属于《百家讲坛》的日子非常短暂。易中天和于丹后,节目的影响力就大大下降,最后沦为深夜平静的诉说。但是,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曾在《百家讲坛》讲诗词的古代文学学者康震,也是《诗词大会》的节目嘉宾,说明了两者具有某种承接性。

②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10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和90后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学会用表情符号来聊天。这种状况,距离古典诗词非常遥远,甚至走到了反面,谁还在网上正经说话呢,更不要说引用诗词绝句了。

③《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当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时候,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

④在《诗词大会》之前,有《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从汉字到成语,再到古诗词背诵、文学名篇朗读,这几个节目的发展线索,像极了语文试卷:字词、成语、诗词、阅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⑤事实上,有关诗词大会的争议,比如 “死记硬背算什么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见得能写出好诗”,看上去就像是在讨论考试一样。武亦姝超强的背诵能力,让她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她已经入围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接下来,或许还有商业代言之类的。这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国学热以及此类节目的推动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父母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大军,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从纯应试的角度,只靠背诵都是考不好语文的。可好像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未忽视这方面的内容。教材连篇累牍地介绍《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以及宋词,高考大张旗鼓地考查古诗文默写,以及早自习上的朗朗诵读声。而事实上,古诗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沦为一种获取高分的手段,变得功利化。其“赏析”的意义已经丧失,成为公式化了的“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归纳”。

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导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其实最需要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引导。

1.从文中看《诗词大会》的流行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2.第五段中划线句的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请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

(2)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4.根据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的看法。

最近有一种声音,说《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举办多届后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学校选拔学生参赛,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应试”。也就是说文化节目回流,反而会催生很多学校培养应试选手,会制造很多“孔乙己”。

 

查看答案

(一)胡同里的老头

①小时候我们家胡同里住着一个老头,记得那时候他有六十岁左右,老头很矮,一头蓬乱的头发,身上本来的颜色加上脏物,使他看上去黑极了。老头在村子里特别不受待见,听大人们说,老头是鬼子进村的时候他娘和日本人生的,还叫我们少和老头接触。

②童年的小孩总是不听话的,那时侯我们对老头充满了好奇,经常去捉弄老头玩,往老头头发上扔小虫子或是杂草,用木棍去戳老头衣服上的窟窿,还有时候会跟着老头满大街跑。也有时候会跑去老头家里,老头家在胡同的正中间,他家的院墙只有一米多高,大门也被他卸下来当床板用了,只剩下空空的门框;正冲着大门有一棵很大的龙爪槐,要我们好几个人才能为起来,这也是院子里的唯一一件整齐的东西,剩下的全都是老头捡来的破烂了;墙头和墙根都生满了杂草,只有一间屋子,但院子看上去并非很宽敞。

③老头有一条尾巴断掉一半的狗,是老头捡破烂的时候捡的。那天老头照常背着一个破编织袋,我们一群小孩一蹦一跳地跟在他后面捉弄他,老头并不理会地捡着他的破烂。在一个柴火垛旁边老头发现了那条狗,那时狗已经是快死的样子了,它蜷缩着身子,身上的毛掉了很多,尾巴上还能看出鲜血,嘴里不断发出“呜呜”的声音。有几个人吓得跑开了,老头过去轻轻的抚摸着它,轻轻得叹了口气,然后从怀里掏出半块黑黑乎乎的馒头掰碎了放在手里拿给狗吃。最后狗缓过来了,老头回来的时候有了个伴。

④老头的生活来源有两个:平时捡路上的或者村外面的破烂,还有就是捡村里大家不要的破烂。村里人谁家有了什么没用的东西就丢到街上,到时老头自然就会捡了去。每当老头去街上捡东西时总也少不了我们的影子,我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老头,虽然最后总会被大人们喝斥开来,但总也乐此不疲。

⑤为此,我还被老头吓到过。

⑥那天老妈吩咐我把我们家的一条旧床单扔掉,我来后刚好看到老头在大街上,于是我叫了几个伙伴出来一块戏弄老头。不出我们所料,我刚把床单扔掉就被老头捡了去了。我们跑到老头跟前说要把东西要回来,床单是我家的就是不给老头,一说这话老头不干了抓住床单就是不放,一见老头这样我们也来劲儿了,和老头抢了起来。我们和老头各拽着床单的一头,想吃了很短的时间,只听见“刺啦”一声,床单被我们扯破了,然后我们就向后倒在了地上,在然后我们都哭了。哭声惊动了大人们,都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人们开始了对老头的指责,老头一个人站在大街中央不做声地接受着大家的谩骂,最后我们被大人领回家,只剩下老头一个人站在街上,手里拿着那两截床单。

⑦也许老头感觉他是靠大家救济过活的,所以平时老头也会帮村里人做些诸如扫扫胡同之类的事情。因为那时胡同还没铺上水泥,所以下雨的时候格外泥泞,每当这时总会看到老头弯着腰在胡同里一块一块地为行人垫砖铺路,而要出去的人们总会站在自家门口等老头把路铺过来,不时地还埋怨老头几句,说他太慢。雨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老头铺好的砖挪走,然后等待下一个雨天的来临。下雪的时候,胡同里的积雪自然也是老头来扫了。有老头在胡同里总是很干净。

⑧老头是在一个冬天死的。

⑨那天早晨,路上的积雪已经很厚了并且还在下着,胡同里没人打扫,在大家的一片埋怨中我就结了几个伙伴去“讨伐”老头。老头的院子里依旧是老样子,因为雪积得很厚所以院子里看起来格外干净;那棵老槐树上也挂满了雪,高处还能看见两个乌鸦的窝。老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那条狗趴在他旁边嗓子里发出一些低沉的声音。

⑩老头的棺材使用那棵老槐树做的,把它埋在了村头的小河旁边,大人们说像他这样的人能有个棺材就不错了。

⑪也许是因为没有老头跟我们玩,那个冬天感觉格外漫长。雪化了,老头的狗挺了过来,那天我从老头家门口经过,看到那条狗满满的走到那棵槐树桩旁边,似乎在看什么东西。

⑫我走过去,发现从那棵树桩上冒出了新芽。

1.文中在②⑨两段中两次描写了老头的院子,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2.阅读下列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村里人谁家有了什么没用的东西就丢到街上,到时老头自然就会捡了去。

(2)下雪的时候,胡同里的积雪自然也是老头来扫了。

3.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的结尾“我走过去,发现从那棵树桩上冒出了新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

某学校要开展一次生活实践活动,活动组委会邀请你参加部分活动的组织工作。请你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修改方案)学生部要在12月18日开展“迎接冬至”包水饺比赛,拟写了一份活动方案(具体如下), 在“活动目的”一条中,分别有一处语言结构和标点使用错误,请加以修改,使其表达流畅。”迎接冬至”包水饺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冬至即将到来,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以便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团队意识和战斗力增强。校学生部决定组织全体同学开展---“包水饺”比赛。

二、活动内容

(一)活动流程:

①、当天上午学校食堂准备好包饺子所需的饺子皮、肉、荠菜、芹菜等。

②、下午1:30——2:30为包饺子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各选派五人,前往食堂参加包饺子比赛,学生部将从数量、质量、创意等进行评选并适当发奖;

③、3:00开始在食堂煮饺子(人均10-15只),由各班级派代表拿回教室品尝水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活动报名: 12月16日前上报参加包饺子人员给校学生部。

(2)(补充方案)以上方案中缺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请加以补充以使方案更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三年的语文之旅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具有爱国精神的人物。_______笔下的唐雎,面对凶横残暴的秦王宁愿舍弃自己生命也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都德《最后一课》中的_________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国土沦亡之际号召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乔纳森·斯威夫特在《______》中塑造了一个天生喜欢冒险的人物,尽管他到过许多国家,但一直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尤其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维护自己国家尊严。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散发的爱国情怀,带给了我们许多感动!

(2)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教导我们:一分为二看问题。我们在分析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时也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辩证地来看他们。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A罗切斯特          B李逵           C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诗人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出师表》中表达自己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再现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