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雾霭(ǎi) 褶皱(zhě) 眼眶(kuānɡ) 销声匿迹(nì)
B. 冗杂(rōng) 狩猎(shòu) 蛮横(mán) 出类拔萃(cuì)
C. 争讼(sònɡ) 龟裂(jūn) 彷徨(páng) 接踵而至(zhǒng)
D. 撺掇(duò) 堕落(duò) 萦绕(yíng) 络绎不绝(zé)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两点一线”,说的就是生活单调。可细细想来,“两点”并不单调,家或学校的生活有多姿多彩之处,就连平时被我们忽视的“一线”,也时常发生故事。
这些故事,是那些平凡、暖心、可敬、可爱……的人给你生活涂的一抹亮色。
请以“路上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经典,是积累与学习,更是濡染与陶冶。目前,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准备开展以“深阅读。真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班会课上,你所在的小组围绕着“如何做到深阅读”的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轮到你发言,你向同学们介绍了三种深阅读的具体方法,请写在下面。
2.受学校阅读经典活动的启发,你想和父母一起打造“书香之家”。当晚,你想向父母具体地介绍了阅读经典的好处,于是你说:“__________”听完后,父母很乐意地接受你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威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几“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住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竞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承认他“得益不浅”。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的“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茅茅。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二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节选自《我们仨》
1.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实在很佩服”。④—⑥段详细回忆了女儿钱瑗的三件事情,简要概括。
2.作者觉得女儿“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心情的?
3.理解下面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可以安顿下来了。
⑵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鸟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唁唁①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②,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乌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③,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会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三鸟及毂④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洁而音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其真亡于非所也。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⑤!
(选自《戴名世集》,有改动)
(注释)①唁(guān)唁: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②盏:杯。③掬:捧。④毂(kòu):初生的小鸟儿。⑤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对文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有声唁唁然者 日:有一天
B. 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巢:筑巢穴
C. 雏且出矣 且:暂且
D. 去地不五六尺 去:距离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A.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问之/则氏僮奴取以去
B.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C.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D.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雌鸟雄乌选择桂树而居,建筑坚固巢穴,孵雏鸟,它们正为家庭的幸福而忙碌着。
B. 主人摇动桂树,主要是为了和树上的一对鸟做游戏,拉近人与鸟的距离。
C.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羽毛洁白,鸣声优美却遭遇不幸的鸟儿的同情与怜悯。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其真亡于非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