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⑧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黃的千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⑨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⑩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⑪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⑫他只说:“我不吃。”
⑬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⑭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⑮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⑯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⑰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⑱“早埋了。”
⑲“呀,他什么时候……”
⑳“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21)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22)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文章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老王相处的哪几件事?
2.第⑧段划线句子“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吗?为什么?
3.⑧—⑯自然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表现了他______的品质。
4.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花之隐逸者也
D. 牡丹之爱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后鲜有闻(少)
B. 香远益清(更加)
C. 不蔓不枝(藤蔓)
D. 宜乎众矣(应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 表达 ;周敦颐借“莲”表达 。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 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 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具体如何写离愁?你认为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在网络发展迅猛的今天,人们读书的方式也有了新的途径。下面是2016年和2017年我国网民的网上阅读情况表。
(1)根据图表分析我国网民在2016年和2017年里的网络阅读情况。
(2)班级要举行“网络与阅读”为主题的班会,你想和同学们交流些什么?要求:a.观点明确,理由充分。b.不少于60字。
按要求填空
①__________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⑤《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海底两万里》是_______(作者)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他是_______(国名)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事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下列作家作品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邓稼先》——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B. 《说和做》——臧克家——诗人
C.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呼兰河传》
D. 《孙权劝学》——司马迁——《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