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那段被照亮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请以“那段被照亮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范文: 那段被照亮的时光 日子长长短短,一晃竟过了十数年。而那些温婉的时光,却在记忆里如初盛开,那些好时光,你我曾共度,共享,共徜徉。 尚记得好时光里,戴着花料肚兜,走路都一摇三晃,我却依然乐此不疲地甘心做你的跟屁虫;蝴蝶、花草和吵闹的街市在眼前晃过,我却只顾寻觅你日渐苍老的背影;三岁时父母把我寄养在你家一个暑假,待他们来接我时,我却骄傲地躲进你的怀抱,扯着你的衣角向啼笑皆非的父母介绍:“这是我姥爷。” 五岁时,你让我住在你家,雕花木桌如你的手掌般结实有力,老电视机旁的水仙长势喜人,温和而多情。在我作为一个孩童的记忆里,你总是起得很早,等我睡眼朦胧得从床上爬起,撒着葱末的豆腐脑和酥脆的油条已然在桌上散发着热气,而你心满意足地坐在沙发上看报,待我故意攀到你的膝盖上把你陷入报纸的兴致打断时,你便用双手托起我,让我感到兴奋与高处的晕眩,再乐呵呵地把我放下,看我像小猫一样溜走。你总是充满暖意,陪我乐此不疲地玩些幼稚的把戏,我咯咯地笑,你也幸福地眉眼弯弯;你也总是那么稳妥,长时间不发一语,有种不经意的深沉,我却愿意时时缠着你。在那段去而不返的好时光里,你陪我,又成了一回孩子。 如若好时光如石砾般俯拾皆是,怀念或许便不会那么意味深长。年华白驹过隙,我还在愿与你共度好时光的甜梦里,你却终于在我的年华里缺席。 年华岁岁更迭,您已离开十一年。您虽未等到我的青春年月,却在您生命的尾音、我人生的序曲谱下最强乐音;您,虽化作一颗天边的远星,却时时照亮我,让我懂得“好时光”的定义,留给我余生去回味、思量。 好时光,亲情长,与你同在。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难度较大。“那段”是强调,是特指;“被照亮”,要明确“谁”照亮“谁”,这两者是感悟者和被感悟者,是文中的主人公;“照亮”,我们要选择它的引申义,即“温暖”“鼓励”“影响”“幸福”的内涵;“时光”指成长的岁月。 为了体现材料的多样性,可选择自己让他人幸福、温暖、快乐的事例;可以是别人温暖自己孤独、寂寞心灵的事例;或是经典给自己带来熏陶滋养的事例。事无大小,只要典型且切题,都可以作为备选的素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

①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②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③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④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⑤“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⑥“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⑦“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⑧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⑨“你结婚了吗?”

⑩“我不知道。”

⑪“你不知道?”她问。

⑫“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⑬“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⑭“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⑮“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⑯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⑰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⑱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⑲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1.分析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2)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

3.文戈的妻子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却在我们心中清晰可见,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妻子的性格特点。

4.小说的结局牵动着读者的心,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是否已经从一些词句中读到了作者对结局的些许暗示,请指出几处加以分析。

5.本文的题目是《回家》,但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改成《幸福的黄手帕》更好。你倾向于哪一种意见呢?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哪个材料可以用作第④段的理论论据?为什么?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查看答案

阅读《简爱》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可爱的孩子们,”这位黑大理石般的牧师悲切地继续说下去,“……这个本可以成为上帝自己羔羊的女孩子,……是一个——说谎者!”……

“我是从她的恩人,一位廉诚慈善的太太那儿知道的。……这位不幸的姑娘……这种行为那么恶劣,那么可怕,……教师们,校长们,我请求你们不要让她周围成为一潭死水。”……

“让她在那条凳子上再站半个小时,在今天的其余时间里,不要同她说话。”

于是我就这么高高地站着。而我曾说过,我不能忍受双脚站立于房间正中的耻辱,但此刻我却站在耻辱台上示众。我的感触非语言所能形容。但是正当全体起立,使我呼吸困难,喉头紧缩的时候,一位姑娘走上前来,从我身边经过。她在走过时抬起了眼睛。那双眼睛闪着多么奇怪的光芒!那道光芒使我浑身充满了一种多么异乎寻常的感觉!这种新感觉给予我多大的支持!仿佛一位殉道者、一个英雄走过一个奴隶或者牺牲者的身边,刹那之间把力量也传给了他。我控制住了正待发作的歇斯底里,抬起头来,坚定地站在凳子上。海伦·伯恩斯问了史密斯小姐某个关于她作业的小问题,因为问题琐碎而被申斥了一通。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时,再次走过我,对我微微一笑。多好的微笑!我至今还记得,而且知道,这是睿智和真正的勇气的流露,它像天使脸上的反光一样,照亮了她富有特征的面容、瘦削的脸庞和深陷的灰眼睛。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段中的“我”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文段中的海伦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治水之法,……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海瑞上疏的背景):明世宗当政期间,不理朝政,专心设坛求佛,以求长生不老。朝廷官员没有人敢议论朝政。海瑞却在奏疏中尖锐的批评皇帝,指出错误。

(注释)①抵:扔。②趣:赶快。③方,等同。④第:但是。

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三处)

帝 得 疏 大 怒 抵 之 地 顾 左 右 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地有高低______

(2)事可______

(3)此人有痴名______

(4)少顷复取读之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4.请你分别说说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和“最高层”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2.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