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红(yīn) 猥琐(wéi) 迥乎不同(jiǒng) 气冲斗牛(dǒu)
B. 羸弱(léi) 告罄(qìn) 忧心忡忡(chōng) 忍俊不禁(jīn)
C. 炽热(chì) 亘古(gèn) 鲜为人知(xiǎn) 怏怏不乐(yàng)
D. 吞噬(shì) 灼灼(zhuó) 警报迭起(diě) 屏息凝神(bǐng)
在《雪一化,路就有了》一文中,作者放下了怨恨,与“仇人”和解。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产生矛盾需要和解,国与国有了纷争需要和解。你是否想过:有时候,你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也需要和解?和解是一种解决矛盾、平息纷争的好办法,更是一种接纳、包容的人生态度。
请你以“和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⑴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⑵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⑶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⑷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⑸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⑹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⑺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⑻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明儿太阳出来,这雪一化,就有路了!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我”“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2.下面句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4.请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5.作者为什么以“雪一化,路就有了”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关于“对联”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广州的地铁族对春节应该有一种特殊的记忆,那就是地铁春联,贴地铁春联的时候,就是快到春节的时候。
2017年地铁春联已贴进了23个地铁站,其中不仅有公园前、珠江新城等客流较大的站点,还有刚开通的七号线板桥、六号线二期萝岗等站点。本届活动共收到2000余副投稿作品,在广东省楹联学会的专家们多轮评选后,最终有16副作品获奖。评委表示,今年的作品大都结合了鸡年、地铁、羊城、新春等元素创作。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按不同的方法,可分成若干种类。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
(摘自互联网)
(话题溯源)
在春节里,大家使用春联来表达祝福和心愿。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肖良平介绍,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有一千多年的厚重历史,从上到下,从古到今,普及范围和影响面都非常广。在世界各地,每到过年,国内外华人都会在自家门上贴一副喜庆吉祥的对联。这是一个数亿人的自发行为,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据说最古老的春联是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他命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自此,对联正式登堂入室,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
(摘自互联网)
(话题现状)
近些年来,写对联、贴春联的人明显少了,因而有人担心对联文化将会逐渐衰落。除夕将至,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位市民,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觉得春联“可贴可不贴”。追问原因,其中七八成人是因为“自己不会写、买的不如意”,于是索性放弃。然而其中有一位65岁的刘先生坚持自编、自写春联已经几十年了。他给记者展示了两幅自己创作的对联:“玉龙腾飞驾云去,银蛇起舞上岗来。”、“龙孙出世声振寰宇,四世同堂喜迎蛇年。”因为刚满月的孙子在家谱上排“玉”字辈,他特地将与“银蛇”对仗的“金龙”改写成了“玉龙”。第二副对联里,除了属龙的孙子,他还特地加上了生肖属蛇的外孙女,烘托大家庭氛围。他说:“虽然不是严格对仗,但有我们家自己的特色。”。
随后,记者又通过阿里巴巴、淘宝等批发网站联系到了一些春联生产商。生产春联已7年的浙江何女士透露:“哪有时间去请名家专门创作?都是在电脑上找的内容。肯定都是好词好句,谁还在乎具体内容?”言下之意,春联年年一个样。
如今,写对联已成为过去式,春联纸无处可寻,写对联的人也纷纷老矣。人们不再习惯于写对联,而是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商家年年只卖“大路货”,鲜有个性化春联。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正在悄然改变,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
(摘自互联网)
(各方声音)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对联是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播文化、鼓舞士气,作用大,影响广。这种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是不断沉淀,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结果。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在内。通过对联文化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激励人民能够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教师崔伟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常用到对联,语文课本也增加了对联知识,就连春晚也推出对联。然而现在对联文化存在断层现象,热爱对联文化的人都是50岁以上年长的人,中青年人很少,我希望通过在学校推广对联文化,让孩子了解并喜欢对联文化,成为对联文化的传承者。
(摘自互联网)
(新闻现场)
番禺石碁镇中心小学引导学生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总有一群小学生参加,他们来自石碁镇中心小学,别看年纪小,却已是十足的小联迷,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脱颖而出,还有多幅作品被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采纳并刊登。
(摘自《番禺日报》2015年5月17日,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2017年广州地铁春联征集活动中获奖的16副作品,都是由广东省楹联学会的专家们撰写和评选的。
B. 每逢过年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民都会在自家门上贴一副喜庆吉祥的对联。
C. 朱元璋当政之时,他命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D. 弘扬对联文化能够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激励人民,使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下列对材料中“对联”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对联和京剧、律诗同属中国文化的国粹,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B. 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有一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普及范围和影响面都非常广。
C. 对联按用途、内容、技巧、字数、句数等方法,可分成不同的种类。
D. 对联可长可短,但都具有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
3.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市面上售卖的春联大都是生产商在网上搜索好词好句后印制的,不会请名家创作个性化的作品。
B. “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是英国女王赠送给光绪皇帝的一副婚联。
C. 我们要在学校大力推广对联文化,让孩子了解并喜欢对联文化,成为对联文化的传承者。
D. 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常用到对联,语文课本也增加了对联知识,就连春晚也推出对联,这说明如今对联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商家年年只卖“大路货”,鲜有个性化春联。
5.根据以上几则材料,请概括影响对联文化传承的不利因素。并就激发学生学习对联兴趣的问题,给学校提两点建议。
阅读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眼盈盈处”指什么?
2.赏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敌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B.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所以动心忍性
C. 而 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 之 多助之至 攻亲戚之所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乙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乙文中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既引出观点,又充当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C.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说理充分,而且加强了文章气势。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治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