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香”情愿——从用香差异窥探中西方文化 材料一: 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

一“香”情愿——从用香差异窥探中西方文化

材料一:

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埃及和古中国开始收集香料,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仪式盛典中,人们认为上升的熏香烟雾可以上通天地神明,带去人们的愿望和祈祷。

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繁盛。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同时,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在漫长的香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用香的方式和对香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西方人将各种香料提炼出香油、香精,调和成香水,喷洒于身体、衣物或居室,而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则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并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我们发现,即使是用香历史悠久、公认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香水的国家埃及,也甚少有人像我们一样把香上升为一种类似于信仰的文化或“道”。

材料二:

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考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西方自从香水出现以后,人们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直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注重直观性,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儒释道三家无不言开悟,最高深的思想是“意在言外”,最美好的意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在用香上,就会在享受美好的芬芳之外,更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此外,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人所共知的。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奔放。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西方多信仰基督教,其次是伊斯兰教,二者与香的传播关系并不大;中国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教对国民的影响力量不言而喻,而佛教对香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

其实,不管是茶与咖啡的区别,还是香道与香水的差别,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侧面。而世界永远是开放的,变化发展的,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例如中国人也有很多已经习惯用香水。但是香道,如今即使在中国也相对小众。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东方国家,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

B. 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但只有中国人把香上升为一种内心的信仰。

C. 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讲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

D. 如今即使在中国,香道也相对小众,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别的原因有哪些?

 

1.B 2.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此外,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总结归纳说明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B项句子表述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原文句子是“甚少有人像我们一样把香上升为一种类似于信仰的文化或‘道’”。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材料二,根据“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此外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人所共知的”“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三方面提炼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担任

B. 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 寻迁大理评事              寻:不久

D. 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乖巧

2.把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2)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3)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查看答案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①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②生憎:最憎恶。

1.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

B. 诗的后四句写景,似乎颔联毫无相干。但其实,这景物描写,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

C. 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是诗人对景伤情的缘故。

D. 尾联中的剑南春色,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分析作者所抒发的丰富情感。

 

查看答案

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查看答案

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隐士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

A. “甚至”是副词;“丰富”是形容词;“复杂的概念”“升华了人格”均是偏正短语。

B. 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这个句子中“被当作隐士”作定语。

C. 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表示并列关系。

D. 划浪线的句子有语病,应该在结尾处加上“的活力”。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B. 吴敬梓,字粒民,号敏轩,明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自称“文木老人”。 著有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C. 《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为背景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书中描写了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等内容。保尔在妻子女政委丽达的影响下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