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

(材料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

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

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 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 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本指身居高位,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在冠冕方面,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蝉冠”供不应求,貂尾严重不足,只能用狗尾来代替,从而产生了成语“狗尾续貂”。

(材料三)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次融合。赵武灵王发现汉人的上衣下裳和深衣的着装方式不便于作战,于是果断推行短衣长裤的胡服。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胡服掀起又一个高潮。到宋代胡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其流行之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如清代后期的史书中就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20 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中山装与旗袍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男女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的变革融入了时代的特征,糅合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与外来服装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服装的含蓄、端庄、严谨的风格,又吸取了洋装的实用、简洁、舒适的优点,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时代精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适应了国际化的潮流。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成为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 次APEC会议中,与会女领导人的服装就由立领旗袍礼服裙和直领开襟披风构成,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成语中与服饰文化无关的一项是(   )

A. 青出于蓝    B. 布衣之交    C. 黄袍加身    D. 飞禽走兽

2.2022年,我国将承办第24届冬奥会。服装学院的同学们想为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女领导人设计一套礼服,要突出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链接材料),从下面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并从服装款式、色彩和图纹三个方面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梅花寓意:高洁坚贞的风骨

祥云寓意:祥瑞喜庆、和谐共融

朱雀寓意:矫健有力的蓬勃之气

①方案一:绿色复古深衣,配朱雀纹样。

②方案二:红色改良旗袍,配祥云纹样。

③方案三:白色西服套裙,配梅花纹样。

我选: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3.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你对中国服饰有了哪些认识。

 

1.D 2.选方案二。改良旗袍既是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红色是尊贵的颜色,祥云纹样象征祥瑞喜庆、和谐共融。 3.要点:(1)中国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文化;(2)中国服饰文化对文学、语言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中国服饰文化在成语和古诗词中均有体现);(3)中国服饰文化兼容并包,与时俱进(中国服饰在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和【材料二】中的“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可知D项“飞禽走兽”与服饰文化无关,原文是“衣冠禽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相对于中心人物而言,文学作品中还活跃着许许多多个性鲜明、颇具特色的次要人物,他们或衬托主要人物,或推动情节的发展。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这样的人物,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一句,让人在肃杀的秋景中看到了一抹暖色。

 

查看答案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选自[宋]沈括《活板》)

(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

(选自[清]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火炀之           瞬息可

B. 止印三二本         无兴德之言

C. 则第二板已           问所从来,答之

D. 每一字皆有印         扶苏以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传播、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甲)(乙)两文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由唐代的_____到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印刷,再到元代王桢记载的_____,明代陆深记载的铅活字印刷。到了清代,金简奉旨勘印《四库全书》,要“变通以新意”。可见,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改良印刷术的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______精神。

 

查看答案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2.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查看答案

在学校德育处的主导下,学生会准备在期末考试时设置“诚信考场”。这一举措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许多班级决定积极践行“守信”之道,向德育处递交了申请。你所在的班级被批准为首批“诚信考场”试点班,请你帮助宣传委员写一则宣传语,在考试时张贴在墙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