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第四极 ——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 晨 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

第四极

——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 晨

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2012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

吹响深海集结号

2001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

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最后,他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

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

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是的。” “那你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

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 3000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

有志男儿建奇功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凭着“顾两丝”的钳工功力,他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

安装“蛟龙”号载人球的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而观察窗的玻璃又异常娇气,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

“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顾秋亮这样说着,眼里含着闪亮的东西。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鞭策着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2010年7月,“向九”船队在试验海区进行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等试验。专家们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数值1.2以下,才能保证安全。可是,试航员们发现:当进入3000米海深时,检测值偏高,当上浮到1000多米时,检测值恢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器毁人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执行此次任务的于杭、叶聪、杨波,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信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电力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现象,锁定报警的原因,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对症下药,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五言绝句,豪爽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从200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第四次海试,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2012年6月24日,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在简短动员后,他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3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健步登上平台依次进舱。雨虽然很大,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

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飘离母船尾部。

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 1000、2000、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书记的心情也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搏风踏浪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

指挥部鸦雀无声。[乙]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睛,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3人深潜的新纪录。

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九”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空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47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展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胜利凯旋,太平洋的风浪也温柔了许多。深蓝色的海水一波连着一波,泛起了朵朵白亮亮的浪花,如同给英雄的中国海试队献上的鲜花。一只只调皮的海豚浮现在船舷边上,好像是前来迎接的伴游者。迎面遇上的过往货轮,相互之间拉响了汽笛,似乎是向远航归来的人们致敬。

(节选自许晨《第四极》,有删改)

1.“蛟龙号”第四次深潜试验成功,各路媒体的连篇报道使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报道中普遍提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

2.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一串连续的数字,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3.阅读文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你提这个问题的原因。

 

1.要点:献身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怀;踏实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挑战极限);敢于冒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勇气。 2.示例:[甲]处是用数字形象地表现了徐芑南对深潜研究的贡献,表达了对他献身科学不断探索精神的高度敬意。 [乙]显示了下潜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表现出指挥部人们面对一步步迫近的记录,心情无比紧张和期待。 3.示例:问题:在“有志男儿建奇功”部分,“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原因:因为这一细节描写能够体现顾秋亮埋头苦干、钻研钳工过硬本领的专注与付出,让人感动于他对工作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解析】 1.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如此题的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通过题干看这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根据文中的“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可以概括出“献身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这一内涵;根据文中的“‘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和“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可以概括出“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怀” 这一内涵;根据文中的“‘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和“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可以概括出“踏实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这一内涵;根据文中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可以概括出“敢于冒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勇气”这一内涵。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无论运用什么词语或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赏析句子。本题如果选[甲]处,应从一串连续的数字表现徐芑南这一人物的突出贡献、献身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及对他的敬意的角度进行赏析。如果选[乙]处,应从一串连续的数字显示下潜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以及表现指挥部人们无比紧张和期待的心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3.本题要求从文章人物描写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原因。实质考查了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人物描写手法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提问题要围绕着这些描写手法,原因围绕着描写手法的作用进行阐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

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

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 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 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本指身居高位,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在冠冕方面,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蝉冠”供不应求,貂尾严重不足,只能用狗尾来代替,从而产生了成语“狗尾续貂”。

(材料三)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次融合。赵武灵王发现汉人的上衣下裳和深衣的着装方式不便于作战,于是果断推行短衣长裤的胡服。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胡服掀起又一个高潮。到宋代胡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其流行之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如清代后期的史书中就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20 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中山装与旗袍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男女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的变革融入了时代的特征,糅合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与外来服装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服装的含蓄、端庄、严谨的风格,又吸取了洋装的实用、简洁、舒适的优点,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时代精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适应了国际化的潮流。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成为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 次APEC会议中,与会女领导人的服装就由立领旗袍礼服裙和直领开襟披风构成,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成语中与服饰文化无关的一项是(   )

A. 青出于蓝    B. 布衣之交    C. 黄袍加身    D. 飞禽走兽

2.2022年,我国将承办第24届冬奥会。服装学院的同学们想为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女领导人设计一套礼服,要突出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链接材料),从下面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并从服装款式、色彩和图纹三个方面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梅花寓意:高洁坚贞的风骨

祥云寓意:祥瑞喜庆、和谐共融

朱雀寓意:矫健有力的蓬勃之气

①方案一:绿色复古深衣,配朱雀纹样。

②方案二:红色改良旗袍,配祥云纹样。

③方案三:白色西服套裙,配梅花纹样。

我选: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3.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你对中国服饰有了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相对于中心人物而言,文学作品中还活跃着许许多多个性鲜明、颇具特色的次要人物,他们或衬托主要人物,或推动情节的发展。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这样的人物,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一句,让人在肃杀的秋景中看到了一抹暖色。

 

查看答案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选自[宋]沈括《活板》)

(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

(选自[清]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火炀之           瞬息可

B. 止印三二本         无兴德之言

C. 则第二板已           问所从来,答之

D. 每一字皆有印         扶苏以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传播、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甲)(乙)两文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由唐代的_____到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印刷,再到元代王桢记载的_____,明代陆深记载的铅活字印刷。到了清代,金简奉旨勘印《四库全书》,要“变通以新意”。可见,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改良印刷术的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______精神。

 

查看答案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2.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