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

名著阅读。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做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然后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构成陕西、陕西两省的分界线。

当时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在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这个区域同中国诞生地的最初疆界差不多相符,真可谓历史的巧合。数千年前,中国人当初就是在这一带形成统一的民族的。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_________,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译文用了《 __________ 》这个书名。

(2)联系原著,谈谈斯诺是带着哪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前往“红色中国”的。(至少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埃德加·斯诺 (2)《西行漫记》 (3)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的运动真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吗? 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吗?还“不过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本题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下面几句话是按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②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④⑥③②①⑤    C. ④⑥③①⑤②    D. ④③②①⑤⑥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

B. 《回忆我的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C.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

D. 《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B.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朱自清等人的著作,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D.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B. 电影《长征》,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C. 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大张旗鼓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D. 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怦然而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    )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侮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xùn(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nì(     )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泻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   )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______里  邮______   解______   诘______

不xùn ______  nì______

(2)选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的词语。

①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