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草木旧知 鄢虹 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北京入冬早的年份,立冬前几日便可有雪,...

草木旧知

鄢虹

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北京入冬早的年份,立冬前几日便可有雪,彼时银杏正值转黄之时,不经冻,大雪一压,冷雨一打,半青不黄的叶子也湿漉漉地落了一地,让人心里直叹可惜。

放在五六年前,深秋时的北大,当属31楼底下最热闹。黄得亮堂堂的一小段路,处处车马喧阗,长枪短炮架着扛着,还时不时有拍婚纱照的。楼前的银杏慷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头顶依旧枝柯蔽日,风起时,还在纷纷地落。

如此盛景,至多不过三五日,早了叶子尚未黄透,晚了零落稀疏,最要紧,得有好天气养着。我刚入学时,北京的蓝天尚属寻常。只要不下雨,澄蓝的天,真是浸透着阳光的海,令人时时想起林庚先生。在干燥温暖的阳光里泡着,银杏才养得出丰沛饱满的黄叶,一如好酒陈年。若得上天成全,中途没有雨雪搅扰,最终熟透时,便可醉人心目。

一开始只要那前后十来日没有雨雪便好。深秋雨,初冬雪,皆湿冷入骨,若连日有此,银杏必伤神韵,黄得瑟缩衰颓,失却应有的鲜洁明润,且不等放晴便稍稍零落。后来,尘霾渐起,不见长安,爽快的碧空黄叶,便更难见到了。前年31楼拆除重建,大动干戈,楼前银杏颇遭戕损,元气大伤。昔年盛景,竟如华胥一梦,言之思之,已渐使人恍惚生疑。

学校这几年拆了不少老楼,捎带着折了的植物多了,28楼北面的杨树,亦在此数。

刚来北京时,我还没怎么见过温带的落叶阔叶林。九月开学,慌忙间十月又匆匆过去,十一月入秋,北风乍起。每天从31楼出门,走过博实超市前的那条小路去上课,头顶都有一片震耳欲聋的海,滚滚地朝前涌。

那时才知道什么叫“高树多悲风”。南方的芭蕉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北方轰轰烈烈的秋声,也着实让我惆怅了好一阵。过不了几天,这些北方的树便开始落叶。杨树太高,树叶又密又大,罡风一吹,漫天落木好似没有来处,直教人逃都逃不出去,如果再来一场雨逗引秋心,当真能让人无可奈何。

等到看惯落叶,听惯秋声,已经在北京待足了两三年。此时不甚在意秋天的杨树,却总是在春末夏初时纳闷:明明刚长了嫩叶,怎么就绿得这么深了?

只在此春中,春深不知处,时日悠闲,是该有此一问。据说春天的满城飞絮,有一多半是杨絮,渐暖时分,偏偏飘出一场“雪”来,蒙蒙乱扑行人面,也是先前没见过的景象。常走的那条路上,种的似乎是加拿大杨,属黑杨之一种。除此之外,学校里还有毛白杨,灰白的树皮上有菱形散生的黑色皮孔,很好认。不知黑杨因何得名?入夏以后,这树倒真是绿得发黑,熏风过处,带角质层的阔大叶片翻腾出粼粼的白光,看得人犯困。

我从没想过它们会被砍掉,也没想过要给它们拍照,再相见时,数了两遍路旁突兀的树桩,暗恨草木无情,不知自保。日本有个说法叫一期一会,所有的相遇,都当它有今日无明日,想做的事,该尽的心,不要留到下次。彼时无端想起此语,只觉其见事通透。

然而都算不上什么大事。生死盛衰,人亦难免,何况草木?不过曩昔相识,影迹尚在,一旦过其旧址,难免怀想,平白生出几段絮语,聊遣愚衷罢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3月03日15版)

1.作者说“暗恨草木无情,不知自保”,是什么使作者生发如此感慨?请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3.赏析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

4.联系上下文分析“然而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一句,说说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些什么。

5.“生死盛衰,人亦难免……”,请结合原文,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一期一会”。

 

1.无论是深秋的银杏、初秋的杨树,还是春末夏初的杨树,都曾经给过作为南方人的作者以不同的情愫,现在却无端地被砍掉只剩下突兀的树桩,难免让作者产生“恨”的感觉。 2.“草木”指的是北大31楼前的银杏、北大28楼前的杨树;“旧知”意思是对这些草木以前的美好印象。暗含作者对见不到当初的银杏和杨树的遗憾和对生命盛衰的感慨。 3.将银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的情状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银杏的喜爱之情。 4.这里作者说的“算不上什么大事”是反语。在作者看来,给人美好感受的草木被无端砍伐,在生死盛衰,人亦难免的前提下,的确算不得大事,但是联想到先前草木的辉煌,如今下场的可悲可叹,也应该属于大事了 5.示例:我们切莫像作者一样,看到树桩方才感叹“草木无情,不知自保”。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趁青春年少,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修养,同时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先写北京的银杏树,后写白杨树,无论是在哪个季节的银杏和白杨,都曾经给作为南方人的作者不同的情愫。而现在却无端地被砍掉,只剩下突兀的树桩,让作者不由得产生“恨”的感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标题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题目深层义,往往与中心相联系。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来理解,“草木”指的是北大31楼前的银杏、北大28楼前的杨树;“旧知”是指对这些草木以前的美好印象。题目“草木旧知”暗含作者对见不到当初的银杏和杨树的遗憾和“生死盛衰,人亦难免,何况草木”的感慨。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第三段的句子“在干燥温暖的阳光里泡着,银杏才养得出丰沛饱满的黄叶,一如好酒陈年”,生动地描写了银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银杏的喜爱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望长城内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我是一只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5)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6)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8)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②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①释褐:脱下布衣。②课:督促。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 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

C. 鞠/大失所望

D. 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知___ (2)谢___ (3)冀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回答)鞠咏最后为什么把王化基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

 

查看答案

恨别

杜甫

洛城①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④急为破幽燕。

(注)①洛城:洛阳。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760)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 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C.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D. 尾联抒发了诗人听到唐军已破幽燕、平叛乱的喜悦心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B. 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C.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词浅情深。

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查看答案

(题文)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对偶、比喻、拟人)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C.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比喻)

D.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排比、拟人)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 ③①⑥④②⑤

B. ④②⑥①③⑤

C. ⑤③①④⑥②

D. ⑤①③④②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