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善用表颜色的词,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B. 颈联,分别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战斗悲壮惨烈的场面。

C. 尾联,化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

D. 本诗主要描绘将士们在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

 

1.B 2.“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成功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B项的赏析有误,写战斗悲壮惨烈场面的是颔联,不是颈联。“角声满天”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凝夜紫”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的。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用得形象贴切,应该从“敌军来势凶猛”和“战斗的紧张气氛”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那一  甲  (A轮  B弯)清瘦的月亮一直挂在我儿时的天空上,散发着淡淡的清辉。一块①(A.ruò   B.nuò)大的空地上,聚集了一大堆乌压压的人,人群把一个抱着三弦的瞎子围在中间。那瞎子不算太老,姓刘,也不怯场,不急不慢地说着书,偶尔也唱,连说带唱加上比划,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夸张,听得大家一惊一乍的。

记忆像一扇门,不但轻轻推开,而且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最初的听书时光,给贫瘠的乡村生活(A.增添B.增加)了一番别样情趣和滋味,那段时光我们心无旁②(A鹜B.骛),纯粹美好。快乐犹如荷风柳韵,让人依依不舍,不忍挥手。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 ____    ②处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 _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记忆像一扇门,不但轻轻推开,而且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B. 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女娲造人》、《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C. 《故乡》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都是鲁迅。

D. 夜半三更是指半夜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更”是单位。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 。(《论语》)

(2)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__________ ,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5)蒹葭萋萋,____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____  。(《蒹葭》)

(6)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 。(《渔家傲》)

(7)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 。    (《陋室铭》)

(8)青树翠蔓,__________ ,__________ 。 (《小石潭记》)

(9)《行路难》中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莲花洞

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选自《四部丛书》)

(注)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岸,净慈寺旁。②须眉:指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③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桥相连,自南而北:映波、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④吴山:在杭州南郊,西湖东南岸上。南屏:在西湖正南岸。⑤孙内使:对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孙隆的尊称。⑥五丁神将:传说中帮助秦王打通蜀道的五位大力士。⑦挽:牵引。

1.对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莲花洞之前,居然亭(为:动词,是)

B. 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绝胜:远远胜过)

C. 谓吴山、南屏一派(尝:曾经)

D. 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安: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3.本文写景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如写亭,用“______”;写石头,用“______”。

4.“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这句话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文中是怎样写西湖雪景的?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