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 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 “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 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 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 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 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 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 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4.选出对课文理解有错的一项。(  )

A. 本文采取了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从动到静、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B. “百草园”部分是本文阅读重点,作者主要对百草园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及与之有关的生动有趣的园中生活、神话传说的描述,来突出 “‘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这一主题。

C. 用两个“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前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后一个 “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D.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而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中不适宜于拍雪人,塑罗汉,这么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语段详写捕鸟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甚至连“张飞鸟”养不过夜也写,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紧扣“乐园”。扫、露、支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虽没有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5.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

A. 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B. 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C.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6.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场所,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比照的意味,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有以下三种理解,比较恰当的理解是( )

A. 因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成年以后回忆起来都很有趣,所以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B. 作者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作对比,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漠视、束缚和残害。

C.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7.鲁迅说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原因是(   )

A. 百草园中有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和可爱的小动物,激起了鲁迅对生活的热爱。

B. 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吸引儿童去观察发现、探索无穷无尽的自然科学知识。

C. 园内景物优美有趣,可以听到神奇的传说,可以尽情地游玩,有许多东西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D. 在园内可以无拘无束,免受家人的呵斥和打骂。

8.最后一段写到人在课堂上用纸糊的盔甲做游戏,“我”在“画画儿”,这是为了说明:(  )

A. 作者从小热爱艺术。

B. 说明上课爱玩。

C. 表现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对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的追求。

9.对下列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排比)

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比喻)

D.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

 

1.B 2.D 3.C 4.A 5.C 6.C 7.C 8.C 9.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文学常识的掌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B项有误,本文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私塾先生是个和蔼、质朴、方正、博学的“宿儒”,严厉的时候,也不过是瞪几眼。虽然备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矩,但都不常用。先生念起古文来,摇头晃脑,陶醉其中,又让人觉得天真可爱。由此可知,ABC三项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讨厌他”“很不满”“很可笑”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故选D。 3.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解答此题要根据插叙的作用及上下文内容、文章的主旨去分析。结合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旨在突出百草园的神秘感以及儿童生活的乐趣,表现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故选C。A项中“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B项中“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表述是错误的。 4.学生对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顺序的掌握,需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A项的表述不正确,阅读原文可知,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有层次的描述。 5.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展开。这篇课文将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封建教育的不满。故选C。A项中“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的分析不正确,B项“真实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的表述有误,这些内容并没有全部在文中体现出来。 6.此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以及其妙处的分析。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同时通过两种生活的对比,写出了儿童的天性以及对封建教育的不满。AB两项的表述不全面,应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这句话的含义是 ( )。

A. 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B. 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 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 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2.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 )

A. 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 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 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A.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 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好吧,就明天。”我说。

B.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C.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

 

查看答案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④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A. ③②④①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与原文相符的是(  )

A.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动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B.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C.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伟大的父亲。

D.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金色花》的作者是英国诗人泰戈尔,他的主要作品有《园丁集》《飞鸟集》。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 《散步》作者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