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增其旧制____________
(2)薄暮冥冥____________
(3)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
(4)忧谗畏讥____________
(5)微斯人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忧”的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4.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 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 “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 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题文)综合性学习。
2017年6月1日,第25届“瓦尔纳之夏”国际戏剧节在保加利亚海滨城市瓦尔纳拉开帷幕。开幕式首演剧目中国徽剧《惊魂记》惊艳亮相,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某校开展了“戏曲·唱出中国韵味”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环节一 名家魅力:邀请戏曲艺术家表演并举办座谈会
环节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依在网上搜到一段关于中国戏曲脸谱的材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帮她修改。
(A)由于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是不同于其他国家戏剧的化妆艺术。脸谱与服装配合构成了戏曲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眼睛、面部是情绪、心理的窗户,因此脸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B)对唤起观众审美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①(A)处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将“________”删去。
②(B)处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周末你陪奶奶在安徽戏剧院欣赏传统剧目《贵妃醉酒》。但坐在你们旁边的中年男子中途多次大声接打电话。面对这种情景,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是江姐,小说通过编写《挺进报》、目睹丈夫被悬首示众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______、_______的女共产党人形象。
(2)“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出自____的诗集《_____》,诗中的“大堰河”指的是作者的乳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17年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诗词中分享美丽,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当喧器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次危机中的熹微,则mí足珍贵。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载体(____) 邂逅(____) mí(____)足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段中“风靡”的“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后句看,第二段画线的句式不够协调,请你调整,使它与后面句子句式一致。(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⑥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⑧诗以言志,很多著名的诗人都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