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忘记它 ①那天我去乡下采访一个老中医,就随意问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忘记它

①那天我去乡下采访一个老中医,就随意问了一下自己的病。我老是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哽着,咽不下,摸摸又没有,在各大医院看了个遍,做了多种检查,诊断结果都一样:慢性咽炎。吃了多家的药,但总是不见彻底好。

②他是个憨厚的人,胖胖的,行动慢慢的,他笑眯眯地看着我,略带羞涩地说:“忘了它。”

③“忘了它?”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医生说的话吗?

④“是的,”他坐正了身子,说,“忘了它。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在你的其他部位,比如说皮肤,你挠挠也就算了;要是你忙的话,可能都忘记挠了。有时候我们割草,忙得很,到家洗手时才发现,手腕上给茅草割出了许多条血痕。”他卷起袖子给我看,“你是读过新学问的,你知道我们生活在细菌包围的世界中,如果人的眼睛是放大镜,恐怕会被自己吓出病来。还有,如果身体各部严格按照标准来说,我们没有谁是全部都合格的。我们都是带着病的人,又在不知不觉中自愈着。”

⑤我直愣愣地看着他。他却不说了,微笑地看着我。我问:“忘了就好了?”

⑥“是的。”他微笑地看着我,一点也不迟疑,“许多病,是靠时间来治愈的,比如说,你听……”

⑦我听到微雨中有悲凉的唢呐声,那是有老人去世了。最亲近的人阴阳两隔,那种凄怆、绝望,是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可以治疗的,世界上也没有哪一本书上,记载着治疗绝望的药方,只有靠时间慢慢地愈合伤口,慢慢地淡化、忘记。还有失恋的痛苦,如刀锋般割裂了皮肤,只觉得天地失色,寝食难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每一个人少年时都经历过吧,可很多年后回望,嘴角却是挂着微笑的。

⑧小时候我栽过树,但是很少有成活的,原因不是我侍弄得不够,而是太殷勤了。我隔两天就要把它们拔出来看看,是否长了新根;轻轻划开树皮,看它们是不是还绿着。太公说:你要忘记它们,它们才能长得好。我哪里能忘记?结果它们都死掉了。就像创可贴下的伤痕,老是揭开看看,忍不住弄一弄,就很难愈合;就像失恋之后,老是翻看爱情的遗物,哪里能愈合伤口?

⑨生活里也有很多需要忘记的例子。难免有许多不平,太过计较只会让自己钻牛角尖,改变不了现实,却能让自己痛苦;难免有很多误会和伤害,太过关注并不能弥补和消解,却只会让自己受伤;难免会有许多失去,太过珍惜并不能挽回,却只会让自己伤怀。忘记是治疗伤痛的办法。忘记是给伤口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完成生长、愈合和涅槃。时间的手,柔软而神奇。在你遗忘的背后,在静静的能滋生青苔的深夜里,完成对伤口的拥抱、抚摸、安慰和缝合。捏合处,或有痕,或无痕。

⑩忘记是一个转背的姿态,对于不能改变的、无法挽回的,就不必常常想起,这是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慈悲。面前曾经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转身后便是如秋叶般静美,春夜般馨香。忘记它,就是选择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就是把病痛留给时间,因为你会越来越智慧,你会完成自愈。

⑪这位老中医是五十年代生人,原是中医世家,经历过很多苦难。如今他只有一间旧屋,几卷旧书,一帮文朋诗友,还有一个老伴,他似乎很知足很满意。他温雅宽厚,笑眯眯地对着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善于忘记的。

1.请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

面前曾经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转身后便是如秋叶般静美,春夜般馨香。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忘记它》的妙处。

3.简要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老中医的形象。

5.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忘记”是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吗?请说说你的见解。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困境的难挨,以及忘记它(转身)后的宁静美好。 2.语含双关,既指忘记身体上无关大碍的小病痛,又指忘掉生活中的误会伤害和不平等。富有悬念,吸引读者。点明文章的主题。 3.补充交代老中医生活经历,点明他“善于忘记”的成因。丰富老中医的形象,突出他达观知足的个性特点。呼应题目,再次点明主题。 4.温雅宽厚,达观知足,充满了生活智慧的老中医。(意思对即可) 5.示例:不是。对于自己改变不了无法挽回的事情或生活中的猜忌误会等固然可以忘记,但直面挫折是一种勇气,积极应对、战胜困难也是人生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分析。首先分析句子内容。本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再结合比喻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即可。将现实中的苦难比作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将忘记苦难后的宁静美好比作是“秋叶”“春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困境,以及忘记它之后的安适。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作者去看老中医,老中医只说了“忘记它”这一句话,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忘记它”指的是忘记身体上无关大碍的小病痛,但作者又举了许多需要忘记的生活例子,将其引申为忘掉生活中的误会伤害和不平等,这是一语双关。“忘记它”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吸引读者阅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作用的把握。解答此类型的题目,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等。结合本文分析。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对老中医的补充交代,特别是“他温雅宽厚,笑眯眯地对着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善于忘记的”一句,呼应了“忘记它”的题目;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段补充交代了老中医的生活经历,从而说明了他“善于忘记”的原因,从而使得老中医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表现了老中医的达观知足,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在我与老中医的对话中,老中医总是微笑地看着我,劝导我要“忘记”,从最后一段“这位老中医是五十年代生人,原是中医世家,经历过很多苦难。如今他只有一间旧屋,几卷旧书,一帮文朋诗友,还有一个老伴,他似乎很知足很满意。他温雅宽厚,笑眯眯地对着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善于忘记的。”可以总结出,老中医温文尔雅,淳朴敦厚,达观知足,在生活中感悟出许多人生的大智慧。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赞同,可以不赞同,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解答时,要在把握整体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对“忘记”是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这一说法的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归阅读,拓展生活的光谱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与2015年相比均有增长。而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仅1.7%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觉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国民阅读率的与日俱增和个人对阅读量的“不知足”,说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在乎了。

事有所成,常常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往往是读有所得。阅读有益于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更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也正因此,古人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的感慨,而在忙碌非常的信息时代,“全民阅读”这一关键词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③杨绛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父亲询问:“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对于热爱读书者,书籍如同亲密的精神伴侣。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邈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④读书,意味着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茨威格认为,“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的确,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融入一本书的具体场景,就不再仅仅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与作者和无数心灵为伴,去奔向生活的广袤原野。“人是知识的这种特定存在和自为存在”,如果说书籍是知识的载体,那么阅读则堪称人类的生存之道。

⑤(A)今日之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捷、价值多元多变,不少人常感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苦闷于庸常的局限。读书,无疑为吮吸生活精华提供了一条捷径。(B)面对现实生活的芜杂丛林,驻足阅读,何尝不是在为人生掬一捧清泉?以书籍为灯塔,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必能找寻到通向美好的林中之路。

⑥“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自然越来越强。也许,读书日正确的打开方式,恰在于此。

1.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3.为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下列道理论据,放在第⑤段(A)(B)两处的哪个位置更合适?为什么?

热爱自然而独居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动情地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查看答案

2017年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增长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修改。

该句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说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本段选自《______》,主人公是______

(2)主人公身上____________的精神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是继续奋斗还是就此放弃?是迎接挑战还是望而却步?是愈挫愈勇还是一蹶不震?是自甘堕落还是设法自救?其实失败与成功同在,痛苦与快乐并存,坎坷yùn藏着机遇,挫折包含着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坎坷既是成功的(A),又是意志的(B),更是能力的(C)。笑对坎坷,把坎坷当作动力,坎坷则成为一种跨越,一种体验,一种享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yùn____藏   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根据文意,把“磨刀石、铺路石、试金石”分别填入A、B、C三处。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4)请在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关雎》)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⑧《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中间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