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要举行“弘扬传统文化”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对毛笔书法作品的字体和用笔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甲是楷书,笔画平直,书写时一笔一画独立完成,用笔多有提拔,字形方正端庄。
B.乙是行书,用笔连贯,笔画常有钩挑和牵丝,字形富于变化。
C.丙是隶书,蚕头燕尾,撇捺收笔时往往向上挑起,字形稍有扁宽。
D.丁是草书,往往以符号代替偏旁,笔画飞动,连绵缠绕,纵横奔放。
(2)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句作为上联,与下联“梅开如意春”构成一副具有浓郁狗年特色的春联(_______)
A.神犬驱阴邪 B.灵犬报兴旺
C.犬守平安日 D.义犬迎新春
(3)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请从构思和寓意角度对下面的剪纸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加着重号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午节包粽子、插艾叶、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已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B. 小王同学在学校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C.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D. 在这里,自然与人的创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自然的美,伦理的美综合为美的极致。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热映,内容却被专家批评是______(xiè dú)历史,误导年轻一代。
(2)印尼证券交易所楼层突然______(tān tā),导致70余人受伤。
(3)我从书缝中瞥见(________)老师走进了阅览室。
(4)希望大家捧起书报,汲取(________)更多知识,不断增长智慧和才干。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偶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4)《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以“带着________,一路前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自信,我们积极进取、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坚定了意志和信念,充满了向往与追求……在这个年龄,我们正精彩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我正十五岁”(或十四岁、十六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一,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理想、自信、感动、挫折、伤痛、遗憾、微笑、泪水等);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记叙文阅读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色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儿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愿望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起初他觉得不太好,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儿刚说出这几句话……
3.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从本文线索或结尾段的安排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