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对圆月满腹怨恨之意。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 D 2.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满腹怨恨”有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考查对诗句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3)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行路难》(其一)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壮观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然风景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微风拂面或骤雨敲窗,都能被诗人听出无限的诗意。请写出含有“雨”的连续两句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本文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及旷达胸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本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C.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D.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但安分守己,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鲁智深是林冲的结拜兄弟,他胆大心细,疾恶如仇,侠肝义胆,有勇有谋。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好诗词,如这样简洁却充满无穷张力的精神结晶,是最能与时间之盾抗衡的矛。

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四顾茫茫,感受到的,是一种广阔时空下的孤独感。

但恰恰是这种孤独感,让他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不再孤独,让这首诗拥有无数拥趸。

诗却因这种空前绝后,吸引着源源不尽的来者。

诗人的目光,贯穿时间这条长线,悲怆于既见不到古人,也见不到来者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③⑤④① D.①②⑤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针对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 “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 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关公崇拜起源于荆州,也寄寓着荆州人民对关羽的特殊感情。关公是“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守土报国的________,也看到了治军安民的________;看到了扶危济困的________,也看到了同生共死的________。

A. 仁义 侠义 情义 忠义    B. 忠义 仁义 侠义 情义

C. 情义 忠义 仁义 侠义    D. 侠义 情义 忠义 仁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