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là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ɡuǒ,外妖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原驰là_____象  红装素ɡuǒ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_____  妖_____

(3)“驰”第四笔笔画名称是___。“莽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义项: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文中“惟余莽莽”的“莽莽”应选的义项是_____。(填序号)

 

(蜡) (裹) (fèn) (ráo) 横折钩 ② 【解析】 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第(1)(2)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蜡”不要写成“腊”,“分”是多音字,此处读作“fèn”。第(3)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字形和字义的掌握。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掌握词语的意思。“驰”第四笔是“横折钩”;“惟余莽莽”的“莽莽”在文中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话题作文

“禁不住”,意思是“承受不住或不能承受、不由得”。的确,总有一些人或事,让人不能承受;总有某种情绪或感悟让人无法抑制而难以自持,可是“禁得住”往往才是人生常态。

请结合生活经历或就所领悟到的意思,以“禁得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全命题作文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为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查看答案

学完本单元后,语文老师拟召开以“面对困境·豁达乐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为了让同学们学会乐观地面对挫折,微笑着面对生活,老师要求同学们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请你给大家提供两种方式。

(2)请从下列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备选人物:诸葛亮 文天祥 袁隆平

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 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不充:不足,这里指喝不上。④日昃(zè):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

(2)异二者之为      或: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_______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 的表达方式。

4.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雾凇沆砀_____

(2)焉得更有此人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作者开篇即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里的“俱绝”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4.本文用语简洁精练,意蕴丰富。请品味“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量词使用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对圆月满腹怨恨之意。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