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蔚然而深秀 B. 溪深而鱼肥
C. 泉香而酒洌 D. 而不知人之乐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二段,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化之美。
B. 课文包含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消沉的表现。
D. 课文第二、三、四段每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B. 作者亭谁 水落而石出者
C. 山之僧智仙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 而年又最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环滁(chú) 岩穴(xué) 琅琊(lángyá)
B. 林霏(fēi) 晦明(mèi) 山肴(yáo)
C. 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D. 翼然(yì) 酒洌(liè) 饮少辄醉(zhé)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深深的爱。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班上将出一期展示69年来祖国建设取得的各项成绩、展现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的黑板报,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们搜集了三则材料,准备从其中选两则放在同一个栏目中,你认为应该选哪两项?为什么?请你再结合自己所选的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两个四字词语为这个栏目拟一个合适的名称。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同时苏联的单方面毁约,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困境,我国科技人员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终于在1964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材料二 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中国仅用了10年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材料三 1965年,在各种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当时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是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会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选择第__则和第__则材料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写几句寄语,号召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上“自强不息”“义不容辞”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土地
大地
亿万年的静止,此刻
在眼里
连绵起伏,波涛汹涌
祖辈们和树木花草
一起扎根
草木春茂冬枯
人在一代接一代
繁衍
父母,是一段
枯老的树干
我就是那横出的新枝
站在父母的肩上
以向上的姿势
飞翔
风,从远古吹来
我用嫩叶为帆
远航
漂得再远,根
都在父母身上
土地的深处
1.第一节中“静止”与“连绵起伏,波涛汹涌”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2.从诗歌第一、二节中,可以看出“大地”是什么样子的?
3.诗歌第三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从全诗内容分析,诗人赋予了大地怎样的象征意义?“父母”还可以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