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就这样慢慢长大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就这样慢慢长大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对于看不清楚的路,先走两步,踩结实了,然后再跑。走了两步,发现不对,赶快折回来,脚上沾了点泥水,没什么了不起,换双鞋寻找新路再往前走。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例文 就这样慢慢长大 成长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就像毛毛虫只有破蛹而出之后,才能变成惹人艳羡的蝴蝶;花朵只有经历凋零之后,才能长成令人垂涎的果实;雏鹰只有被推下悬崖之后,才能成为翱翔蓝天的雄鹰……没有人可以逃避成长,也无法改变成长所需要的时间,既然如此,为何不慢慢长大呢? 这是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天空阴沉沉的,让人打不起精神来。我站在书店门口,瞅了瞅没有一丝阳光的天空,又想到了因为老妈念叨的“什么时候才长大”而赌气跑出家门找好朋友“她”来书店闲逛这件事,心情更加烦闷了。我在原地等了几分钟,又小声嘀咕了好几句“我也想快点长大”却还没见她从书店出来,便扭过头往书店里望去,看见她还在快乐地挑选书籍时,感觉心情更糟糕了。待到她刚从书店出来时,我没好气的就是一句:“你能快点吗?”然后留下她一个人在原地发愣,自己大步向前走去。 我走了大约几十步,就在一家商店的橱柜前停了下来,假装在欣赏橱柜里的商品,实际上是在通过橱柜玻璃,看后面的她有没有跟上来。等了半分钟左右,我就看见她左手提了许多不知装有什么的袋子,右手搀着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太太走着,不过我觉得她走得才是“步履蹒跚”。我在原地迟疑着要不要过去帮忙时,就听到她在喊:“嘿!珞!过来帮下忙啦!”我只好无奈地转过身去,跑向了她…… 我们把老奶奶送到了车站,刚要准备离开的时候,就听到老奶奶在不住的说:“谢谢!谢谢!好久没有碰到你们这样的好人了……”忽然之间就觉得心上有什么东西化开了一般,感觉心情好了许多。这时,她将我拉到了她身边,问道:“你怎么啦?是不是又在想什么时候长大之类的问题啊?顺其自然,慢慢长大不是挺好的吗?嗯?”我瞥了一眼她乌黑的眸子,又望了望天空,惊讶地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天已经放晴了。阳光像上好的绸缎一样,从碧绿的树枝上滑落了下来,落在她晶亮的眸子里,落在她顺滑的发梢间。过了许久,我在她目光的浸润里,轻轻地摇了摇头。 长大所用的时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终会告别幼稚,走向成熟。那么,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放慢脚步,顺其自然,静静享受这慢慢长大的时光吧! 【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就这样慢慢长大”,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首先,这个题目缺少主语,作文时要考虑。“长大”的可以是人,如我在父母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可以是物,如小树在我的悉心照料下慢慢长大。题目中“这样”,可以是正面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反面的生活教训。“慢慢”是要有过程,成长不是一蹴而就, 是你人生历程的慢慢回放,是你对往事的慢慢咀嚼;是你对人生的体悟过程,是你对人生认识的沉淀。“慢慢”是文题的写作难点。 “长大”不是写体重的增加、身体的增高。“长大”是指思想的成熟,认识的加深,性格的稳健。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文题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2)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柳传志所说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根据材料可以从“面对困难的选择要勇敢地迈出脚步”“当发现道路选择错误时,要勇于寻找新的方向继续前进”“人要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和挫折”等方面立意作文。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即可。文章适合写议论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又恐琼楼玉宇”妙在何处。

2.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赏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①,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

(注释) ①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邯郸记》中卢生临死时说要留下自己的书法。卢生书法学的是王羲之、王献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拏一小舟/人各复延至其家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得志,行其道

C. 白:余强饮三大而别/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

D. 客:是金陵人,此/旦日,从外来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语段(一)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语段(一)中的“余”和语段(二)中的脚夫和寒士都是痴人。请谈谈你对这两种痴人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匿名电话

我刚上班就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山洼乡旮旯村教学点老师石仁经常躺着上课,电话反复打到县长办公室,还把他躺着上课的图片传得网上满天飞,影响恶劣。县长批示:立即查处!

我们马上成立调查组,火速赶往山洼乡旮旯村。

旮旯村教学点,窝在老山洼里,偏僻闭塞,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

徒步攀爬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旮旯村,我们浑身汗湿透了。

在旮旯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群人正在干活,便笑吟吟地走近一位正在锄草的老农,问:“您好!老人家,请问石仁老师经常躺着上课吗?”

老农拄着锄头,上下打量我一下,疑惑地问:“你们是不是县里下来调查石仁的?”

我点了点头。老农一下子来了精神,气呼呼地说:“嗯,嗯,是经常躺着上课,不信你自己去看……你们上面干吗不管?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

这时干活的人都围了过来,一位中年妇女说:“……哎哟哟,这个石仁啦,躺着上课就躺着吧,还让我们送吃送喝,像个大爷!把他调走,调得越远越好,眼不见心不烦……”

“我们乡村都不愿要石大爷!马上滚走,最好滚到县城去!”一个青年人挤进来大声嚷嚷。

“对,对,最好滚到县城去!”一群人马上跟着附和。没想到石仁在村里人缘这么差,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教学点,趴在窗口朝里望,果然看见黑板边凉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脸色铁青的老教师,颤颤抖抖地举着教鞭,吃力地指着墙上的生字卡片,有气无力地读着。一条旧被子裹着下半身。

教室不大,只有十几个小学生。我气呼呼地跨进门,随同的人员指着我对石仁说:“这是教育局纪委的张书记,快站起来!”石仁动了动,还是没起来。

“你有病吗?!”我厉声质问石仁。

石仁摇了摇头,嘴唇抖了抖,似乎想说话,但最终没有说出来。

“孩子们,你们老师是不是经常躺着上课?”我掏出纸和笔,转身面对小学生和蔼地问,准备记录。小学生齐声回答:“是的,一直躺着。”

这时教学点门口,除了悄悄跟随的那群干活的,又涌来了不少村民围观。

“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我瞥了一眼门窗外围观的村民,瞪着石仁严厉地问。

石仁抓了抓头,没作声也没起来。真是山高皇帝远,无法无天!天底下竟有这样上课的,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揭开盖住石仁下半身的旧被子,露出上了石膏,缠着厚厚绷带的双腿。

我禁不住“啊”了一声:“这双腿?……”我盯着石仁问。石仁还是一言不发,泪悄然滑落。

“救学生时跌下山崖摔折的……”好几个村民抢着回答。“啊,怎么会是这样!……现在好些吗?”我缓过神来,轻轻捏了捏石仁的腿柔声问。

“你们到现在还不知道?真是官老爷!……”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冷嘲热讽。

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我为我刚才的想法感到脸红。

“我们全体村民,强烈要求把石仁老师调走!”村民不约而同地说。

“为什么?是不是他教得不好?”“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我更加不明白了:“那你们为什么要撵他走呢?”

“石老师家住镇上,师范毕业主动要求分到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啦!……近几年身体不好,经常犯晕,现在救人又成这样,也没人理睬,我们实在不忍心他在这里受一辈子罪啊!”

“那你们为什么希望他调到县城呢?”

“因为他的女儿嫁到县城,我们希望苦了那么多年的恩人,晚年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享受更好的生活!”

“可是,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打举报电话呢?还打到县长办公室?”我好奇地问。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1.根据小说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初到旮旯村调查

__________

__________

“我”的心情

__________

气愤

__________

 

 

2.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3.“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你结合语境说说几次的含意有何不同。

“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4.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材料二 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

材料三 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我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你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

(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时至今日微信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