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那是何等令人发①指( A fā B fà)的暴行!甲(A惨无人道B惨绝人寰)的侵略者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城,30余万同胞惨遭杀l②(A戮B戳)……·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使日本右翼上演了一场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无耻闹剧。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乙(A尽管B不管)日本右翼百般掩饰,历史的真相却不会磨灭。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坚决不让侵略暴行重现。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    ②处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   乙处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使日本右翼上演了一场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无耻闹剧。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处 B②处 A(2) 甲处 A乙处 A(3) :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日本右翼上演了一场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无耻闹剧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令人发指”指头发竖起来,形容极为愤怒,“发”应读fà,故选B。“杀戮”指大量杀害,大规模屠杀,故选A,(2)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惨无人道”意思是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此处用“惨无人道”较为贴切,故选A。“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转折的意思;“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总”与之呼应。“尽管”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A。(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这句话缺少主语,应该删去“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B. 《答谢中书书》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C. 鲁迅的《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D. 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6)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上。(范仲淹《渔家傲》)

(7)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假如我是________”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中心突出。

 

查看答案

满足的人的衬衫

[意大利] 卡尔维诺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循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1.“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一次次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1)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乙:才不是这样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2)_________ ________

2.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

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3.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一类人。

4.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家穿井______

(2)国人______

2.下列语句中的“之”与“国人道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闻而传

B. 丁氏

C. 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D. 于宋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从文中得出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B.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C. 语言表达很重要,学会巧妙使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D. 对于流言,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