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有人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比如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有人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比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也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这些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②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了,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挡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③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内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馆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可谓是对秦朝以来“焚书”的拯救了。

④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从“石室”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之为“金匮”。

⑤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米。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了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征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曾经采取过“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取缔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⑦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想想看也是,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除了政因素外,经济情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韩愈就曾经在自己的诗歌里这样描写过老朋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唐代末年,眉州的“孙家书楼”,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图书馆”。

                                    (摘自刘绍义《古代图书馆》,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说明了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变化过程。

B. 书院与图书馆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是因为其目的和设置的差异。

C. 周代时保存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可以说是图书馆的雏形。

D. “孙家书楼”“天录阁”和“石渠阁”里的书籍都属于私人藏书。

2.文章认为汉代对图书馆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认为唐代以后私人藏书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D 2.重视图书的收藏(搜集、保存、征集等);修建能防火防潮的藏书之所;设置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 3.政治因素:唐代以后官府允许民间大量藏书:经济因素:印刷业的发展(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的表述不正确,“天录阁”和“石渠阁”属于皇室藏书的地方。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从“不但在宫内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馆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说明官府允许私人藏书;“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交代了私人藏书得以发展的经济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①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②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人长得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③后面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常遭到别人的不屑;他又不愿说话,不愿接触人,没事总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④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急得局工会主席在全局职工中广泛纳贤。有人推荐老梁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见了面,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⑤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却根本不在意。他吩咐助手干的活,助手完成后他看不上,但他什么也不说,闷不声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看。几次下来,助手服了,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是从林场挖来的大山参,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意味深长地打量了一眼老梁,对工会主席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⑥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先后给文工团做了两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直到今天都觉得神奇!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也没有几家乐器厂,有钱买不着货。乐队低音部力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俱乐部三楼的布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大家都知道他脾气倔,谁也不敢问他在干什么。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面前时,团长顿时蒙了,以为是老梁有路子,托人买回了这个家什。团长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扔出俩字:做的。做的?谁做的?团长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瞅着他晃晃走远的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⑦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局机关的干部都对他刮目相看。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也下达文件,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要求所属林业局各派一名能工巧匠参赛。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把他请到办公室,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名次、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⑨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展厅就设在厅招待所会议室。前来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仍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就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⑩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都没眨。

(11)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12)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13)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人们总会说,一个相貌不佳的人,靠过人的本事,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特招”加引号有特殊含义,暗示着老梁是因残疾获得特殊照顾进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老梁的形象。

B. 老梁手艺超群,但干活时不愿让别人看,怕被人偷学去,可见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

C. 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梁外表的缺陷,然后极力表现他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超技艺,呈现出既有悬念又有波澜的艺术效果。

D. 老梁赴省城参赛,受到报到处的人严格查问,虽是正常的审查制度,老梁却很生气,可见他性格中也有略显偏执的倔的一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梁调进文工团之后的事情。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这一句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1)文章以“‘哼’匠老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2)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老梁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战国策》)

(乙)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有苗:古部落名。③共、鲧、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均为劣臣。④望夷:秦朝宫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知不如徐公美   

(2)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3)故共、鲧、欢兜不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B.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C.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D.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魏徵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那是何等令人发①指( A fā B fà)的暴行!甲(A惨无人道B惨绝人寰)的侵略者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城,30余万同胞惨遭杀l②(A戮B戳)……·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使日本右翼上演了一场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无耻闹剧。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乙(A尽管B不管)日本右翼百般掩饰,历史的真相却不会磨灭。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坚决不让侵略暴行重现。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    ②处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   乙处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使日本右翼上演了一场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无耻闹剧。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B. 《答谢中书书》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C. 鲁迅的《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D. 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6)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上。(范仲淹《渔家傲》)

(7)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