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每个人都曾被拒绝过,也曾拒...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每个人都曾被拒绝过,也曾拒绝过别人。这两者支撑着人的一生。”我们会在人生中经历拒绝,或被拒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大大小小的“被拒绝”中成长起来的。“被拒绝”的意义就在于:叫人学会如何自处、前进和回头

请以“在被拒绝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在被拒绝中成长 步入初二,再自由的孩子也会尝试遵守,再乐观的孩子也会担忧,再柔弱的孩子也会坚强……这是什么?不言而喻,这便是成长。 微风拂过我的脸颊,西天的云彩被夕阳的余晖给“感染”了:金色、橙色、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遥远的天边似乎是我们渺茫的未来,神秘而又令人向往。 在那条熟悉的路上,远远地,我看见了妈妈那消瘦的身影、外婆那放心的目光。“累不累啊?”妈妈体贴地接过了我的书包,笑呵呵地问。“不累,这不是在锻炼身体呢!”这句话似一句台词,我说了一遍又一遍,妈妈也是同一个反应,仅仅是笑了一下而已。 秋天的夜晚似乎特别安静,只有窗外的虫鸣一阵又一阵。整个房间昏昏暗暗的,静谧的房间里只有妈妈和我,以及陪伴了我多年的台灯。妈妈坐在旁边,时不时翻翻我的默写本、家作本,偶尔问几句我的学习情况,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突然,妈妈无厘头地冒出一句:“莹莹,”我抬头看了看她,她慢慢地,“骑自行车挺累的,要不让妈妈送你吧?反正妈妈在家里没事干。”“你可以帮外婆干一点农活啊,她年纪大了,不能干太多活。”妈妈的嘴唇动了一下,欲言又止:“外婆也说让我送你,你一个人上学,我们都不太放心。”我心里酸涩了一下,犹豫了很久,低声说:“妈妈,我已经初二了,是大孩子了,没那么娇气。”这句话一说出口,妈妈沉默了,我也沉默了,唯有明亮的灯光照在我们脸上。 这一晚,我没怎么睡着,我曾一度后悔说出那句话。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成长。我有我的朋友,我有我的学习,我要尝试着分担一些妈妈本不应该做的事。成长的道路必定是苦涩的,注定不会一路顺风,需要我们不断地经历蜕变。但每次听到妈妈问候的话语、关切的眼神,我也只能把这份爱深藏于心底。 清晨,我推着自行车,用眼角的余光瞥了眼妈妈那熟悉的身影,默默地在心里说:“妈妈,对不起,我已长大。” 小鸟会长大,迟早要学会飞翔,飞向那更为广阔的天空去。我也正在长大,要学会独立自强,只有拒绝父母的帮助,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才能学习飞翔,才能欣赏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较大。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拒绝”,另一个是“成长”。写作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两个动词来思考:谁在被拒绝中成长?为什么会被拒绝?如何正确认识被拒绝?被拒绝之后,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在被拒绝之后怎样才能迅速成长?将这些问题都思考过了,文章的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每个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可是在被拒绝之后,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或抱怨记恨,或自力更生。对于前者,被拒绝成了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对于后者,被拒绝可能会成为一座向上攀登的梯。可以写自己或身边人的真实经历,也可以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吴用道:“即今冬尽令城中埋伏,外面趋兵大进,里应外合,可以救难破城。”宋江道:“若要如此调兵,便请军师发落。”吴用道:“为头最要紧的是城中放火为号。你众兄弟谁敢与我先去城中放火?”只见阶下走过一人道:“小弟愿往!”

(《水浒传》)

“只见阶下走过一人”,这人是谁?吴用等人“里应外合”“救难破城”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充满哲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繁星·春水》)_____

(2)鲁滨逊第一次出海,船只刚出港就遇上大风暴,所乘船只沉没,他被海浪冲到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近三十年漫长而艰辛的孤岛生涯。(《鲁滨孙漂流记》_______

(3)简爱与桑菲尔德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相爱,却因与其地位相差悬殊而感到自卑,于是她离开了庄园,而后嫁给了牧师圣约翰。(《简·爱》)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约60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同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宣布,拟对自美进口的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给中方利益造成的损失。4月4日凌晨,美国政府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1300余种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50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出口额。当日下午,中国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同样涉及美国对中国的500亿美元的出口。

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摩擦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贸易不平衡、纺织品特保、对华反倾销等问题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经济利益的争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贸易摩擦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中美贸易收支情况图

 

(材料三)漫画“自筑壁垒”(注:图中砖块和铲子上分别写着“关税”和“贸易战”。)

1.给材料一的新闻拟一个标题。

2.对材料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4月4日,美国决定对中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商品加征关税

B. 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C. 自1995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都大于中国从美国进口总额

D. 中国对美国出口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贸易差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3.用简洁的文字指出(材料三)漫画的寓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有人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比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也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这些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②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了,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挡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③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内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馆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可谓是对秦朝以来“焚书”的拯救了。

④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从“石室”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之为“金匮”。

⑤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米。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了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征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曾经采取过“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取缔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⑦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想想看也是,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除了政因素外,经济情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韩愈就曾经在自己的诗歌里这样描写过老朋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唐代末年,眉州的“孙家书楼”,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图书馆”。

                                    (摘自刘绍义《古代图书馆》,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说明了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变化过程。

B. 书院与图书馆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是因为其目的和设置的差异。

C. 周代时保存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可以说是图书馆的雏形。

D. “孙家书楼”“天录阁”和“石渠阁”里的书籍都属于私人藏书。

2.文章认为汉代对图书馆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认为唐代以后私人藏书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①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②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人长得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③后面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常遭到别人的不屑;他又不愿说话,不愿接触人,没事总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④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急得局工会主席在全局职工中广泛纳贤。有人推荐老梁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见了面,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⑤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却根本不在意。他吩咐助手干的活,助手完成后他看不上,但他什么也不说,闷不声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看。几次下来,助手服了,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是从林场挖来的大山参,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意味深长地打量了一眼老梁,对工会主席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⑥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先后给文工团做了两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直到今天都觉得神奇!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也没有几家乐器厂,有钱买不着货。乐队低音部力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俱乐部三楼的布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大家都知道他脾气倔,谁也不敢问他在干什么。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面前时,团长顿时蒙了,以为是老梁有路子,托人买回了这个家什。团长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扔出俩字:做的。做的?谁做的?团长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瞅着他晃晃走远的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⑦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局机关的干部都对他刮目相看。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也下达文件,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要求所属林业局各派一名能工巧匠参赛。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把他请到办公室,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名次、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⑨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展厅就设在厅招待所会议室。前来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仍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就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⑩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都没眨。

(11)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12)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13)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人们总会说,一个相貌不佳的人,靠过人的本事,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特招”加引号有特殊含义,暗示着老梁是因残疾获得特殊照顾进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老梁的形象。

B. 老梁手艺超群,但干活时不愿让别人看,怕被人偷学去,可见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

C. 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梁外表的缺陷,然后极力表现他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超技艺,呈现出既有悬念又有波澜的艺术效果。

D. 老梁赴省城参赛,受到报到处的人严格查问,虽是正常的审查制度,老梁却很生气,可见他性格中也有略显偏执的倔的一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梁调进文工团之后的事情。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这一句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1)文章以“‘哼’匠老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2)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老梁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