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完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关心学生、诲( )人不倦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完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关心学生、(       )人不倦的藤野先生;一生劳lù(   )、任劳任怨、 性格和ǎi( ),与(   )娌相处和睦的“我的母亲”;皮肤(     )黑,目光xī(   )利的列夫.托尔斯泰;还有虽累得筋pí (  )力尽,但依然执着于科学实验的居里夫人。藤野先生激励鲁迅继续写令“正人君子”所深(   )痛疾的文字,“我的母亲”教会朱德司令勤劳和坚强。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huì zhóu yǒu wù (2)碌 蔼 犀 疲 (3)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 【解析】 (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黝”不要读成四声。“恶”在这里是“厌恶”之意,所以不要读成“è”,注意据义定音。 (2)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碌”“蔼”“疲”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修改语病。“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语序错误。注意这个句子的递进关系,只有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才能“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所以要把两者对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

请以《和谐之美,美在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诚信”“友善”“互助”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飘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删改)

(注)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遑(huáng)论:不必论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______”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______”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有改动)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1)(2)题。

(1)文章除了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2)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月食

[明]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子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注)①虚器:空的器皿。②前之却之:前前后后地(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与地、日一线______

(2)不借光______

(3)以以无光也______

(4)夫水然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3.根据上文完成题目。

(1)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选一幅辅助说明。

我选      图,解说:                             

(2)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的道理的好处。

 

查看答案

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将它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尺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          (只写序号)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专题电视片《话说苏州园林》,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下面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从其他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再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示例:历史——自然遗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