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也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也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凡人小事的背后 天还未亮,蒙蒙的雾气中,沉淀了深深的蓝色。遥看家乡的田野上,隐约出现了一个身影,沉稳地移动着,在那充满生机的黄土地上,宛如一个跳动着的音符,静默地谱写着属于他自己的、小小的生命。 他是我的爷爷,一个平凡的农民。有着黝黑的皮肤,瘦弱的身躯的农民。他总是憨厚的笑着。简朴的衣着,短小的身材与微驼的脊梁,仿佛在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的平凡,多么的渺小。 假日,我会到乡下。看着爷爷在地里忙活,稻子一点点的被收割,再看着爷爷卖掉稻子后手中的钞票,我突然觉得那双瘦弱的手突然变得孔武有力,疲惫的眼睛也变得明亮了起来。那是希望,是对生活的希望。我不止一次的听别人说:“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回家种地!”这声教导在此时此地显得特别的刺耳。流入我的耳中,流入心里,像一股凉水,让我感到寒冷。 我和爷爷来到超市。终于收获了,爷爷应该买些东西犒劳自己吧!他背着手,在超市里踱来踱去,似乎在想些什么。然而,当购物篮被填满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篮子里都是些零食和水果。“孩子,我没什么可以给你,只有这点水果能让你拿回去。”老人的脸荡漾着笑意,他的眼神竟充满了幸福!难道这样就可以让他满足,让他快乐?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平凡、普通,但他有着不平凡的情感,虽算不上惊天地,泣鬼神,却使我久久不能忘记。 他的确很平凡。 但是我们只是凡人而已。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得到的幸福太少。我们知道,这一点点幸福要牺牲许多许多,要毁灭我们这一点点幸福,并不需要命运花太大的力气,一次意外、一次回头、一次胆怯,足以让我们拥有的烟消云散。但我们还是要唱着属于凡人的歌,静静前行。我们只是凡人,我们不断犯错、犹豫、彷徨。唯一的,唯一的安慰是,不管我们的力量多么渺小,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写作时,认真研读材料,明确平凡并不意味着平淡。人生经历中,总有那样一些普通人,他们做着很平凡的小事。因此我们在选材时,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即可,但是要注意选取普通人有典型意义的事情。抓住题目中“背后”二字,进行正确的解读。这就告诉我们平凡人的小事中会有许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重在写出你所受的感动或你的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注)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于虑________

(2)出数岁________

(3)期年,以出揣摩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在“文学采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校组织活动小组到民间开展采风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三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

(知识链接:字体指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如汉字手写的楷书、行书等)

(2)请你从上题的作品中,选择两幅喜欢的,结合字体特点说说理由。(每幅作品的理由说明限10字以内)

选择:①第    幅,理由:         

②第    幅,理由:         

(3)活动小组要举办一次民间艺术作品展,需向民间摄影爱好者刘青竹先生借一本名为《苗家文化图鉴》的书,用于展出,借期为一周,借出日期为2018年3月15日。如果你是活动小组组长李轩,请你写一张借条。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毫无疑问,黄翅飞蝗泥蜂在杀死蟋蟀时使出了它的看家本领,因此十分有必要看看它凶杀猎物的过程。在观察节腹泥蜂时,我进行了很多尝试,并且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将在节腹泥蜂身上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方法,运用到了黄翅飞蝗泥蜂的身上。

以上文字选自______(作者)的《昆虫记》,这部书被誉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

(1)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杜甫《春望》)

(2)崔颢的《黄鹤楼》中写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的《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龟虽寿》中表现曹操老当益壮,要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