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但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自暴自弃。

B. 《海底两万里》中的“我”在海底散步时看到了灿烂的美景,并把心中的新奇感觉用一种约定的记号告诉了康塞尔。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选自这部作品。

D.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A 【解析】 A项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B原著的情节是没办法告诉康塞尔。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D《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以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

(3)竹柏影也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

(3)金陵城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晏殊的《浣溪沙》中表现出词人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又流露出感慨与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dài______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xiù______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yāo______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pīng pāng________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chì______红的火炭!

 

查看答案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也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