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馒头 黄斌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馒头

黄斌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回家一次,家境贫寒,我们只能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深秋的一天,霪雨霏霏,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看见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也将蒸笼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把香气扑鼻的馒头包好,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母亲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她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画,一边怯怯地瞅着老师。母亲露出的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待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的时候,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着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到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看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身上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也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愣住了,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的嘴角抖了半晌,却始终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母亲缓缓地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蒙蒙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地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地走到学校的,当年那个被我无情扔掉的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多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1.文章标题“一个馒头”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②段中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4.本文的人物描写很精彩,试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5.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你的想象,写出“我”此时的心理。

 

1.“一个馒头”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或:全文围绕“一个馒头”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突出母亲对儿子纯朴的爱。 2.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为下文写母亲为“我”送馒头时心理受到伤害作铺垫。 3.①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②为了不打扰“我”上课,母亲将馒头扔给“我”;③“我”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将馒头扔掉。 4.运用了肖像(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年老、一路上的劳累;因“我”不理解母亲的爱而扔掉馒头,母亲极度伤心。 5.示例:啊!母亲,我知道错了,您就原谅我吧!可是我开不了口向你道歉啊!母亲,对不起,那馒头是家中的奢侈品,你舍不得吃而留给了我,我怎么这样伤你的心呢?不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用千倍的努力报答你,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啊!路难走,您要小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从“线索、文章的结构上、文章的主题”等角度来分析作用即可。本文以“一个馒头”为题,首先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这个来展开的;其次这也是设置文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方式;最后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结合相应的段落,从环境、故事气氛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次描写“雨”扣住“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来分析好处。还要答出在结构上的作用,即对下文写母亲为“我”送馒头时心理受到伤害的铺垫意义。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时,请注意结合全文,综合全文,从而概括相关的事件。文章围绕“一个馒头”依次叙述了三个事件:①父亲带回一个白面馒头,母亲发现了馒头;②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③我扔了馒头。综合上述分析,即可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句子的鉴赏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把握句子的意思,确定句子使用的描写,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蹒跚的步伐”为动作描写,“背脊佝偻如弓”“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这些描写以揭示母亲的年老、一路上的劳累的状态,表达了母亲极度伤心之情。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5.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文章主旨,结合文中相关事件,根据文章的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即可。母亲不辞辛苦为儿子做馒头、送馒头,而“我”却回敬以扔馒头。当看到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的情景,不禁大为感慨。对于此时“我”的心理活动,可从后悔、内疚、自责、表达感恩决心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符合文章主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一副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上联:水清鱼读月  下联:山静鸟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但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自暴自弃。

B. 《海底两万里》中的“我”在海底散步时看到了灿烂的美景,并把心中的新奇感觉用一种约定的记号告诉了康塞尔。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选自这部作品。

D.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以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

(3)竹柏影也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

(3)金陵城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晏殊的《浣溪沙》中表现出词人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又流露出感慨与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dài______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xiù______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yāo______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pīng pāng________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chì______红的火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