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2.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是从“折柳送别”的______、原因和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D 2.①柳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②柳树是消灾祈福的工具。 3.①“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②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可传达“春常在”的祝愿;③柳条插土就活,古人希望友人到新的地方,也能很快生根发芽。 4.来历(来源)文化源头逻辑顺序 5.第④段。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的再生力这一特点,很好地解释了第④段的中国古代神话、棺材盖上的装饰以及灵车都与“柳”密切相关的原因。 【解析】 1.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入诗句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然后通读原文,看看这几句诗分别与原文那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如上文是“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下文为之举例,所以应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而语境为“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那么下文自然选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经》中的名句。 2.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这样的认识”自然指上文4、5段的首句,即“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还是一种象征物”和“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 3.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的答案在第2段中找。如可提取“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整理作答即可。 4.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第1段写的是“折柳送别”的来历;第3段写的是“折柳送别”的文化源头。由“折柳送别”“来历”,介绍到其“原因”,再介绍其“文化源头”,所以说运用了逻辑顺序。 5.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材料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与原文那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材料代入原文中,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如可把题干所给语段放入第4段中。题干所给的这段文字,内容是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的再生力这一特点,正好与4段末的“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内容相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______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______。全书充满了____________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怎样的信念就有怎样的人生。聪明的人用清新、淡雅的目光看待人生。那是对生命至高的尊重与①      (敬慕  崇敬)。走出心灵的低谷,远离尘俗的②      (喧嚣  喧腾),人的一生一隅总有芳香吐露,奇花zhàn(    )放。

感悟,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热爱、一种理解、一种发现。热爱人生就必须学会感悟。用淡然的心寻mì(    )人生的真谛,点点滴滴,让单纯的心在默然中得到净化。

开始了就不要停止。背起人生的行náng(    )与时光一道远行,无论未来如何,记住对自己说:“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àn(    )放  寻mì(    )  行náng(    )

(2)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     

(3)根据你的理解,在文章的末尾补上自己想说的话。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将王维的《使至塞上》补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题目:雨天,我想起了……

要求: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连贯,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诗,将第二小节的内容补充完整,使全诗保持连贯。

小时候,

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

香甜甜。

 

上学后,

母爱     

         

         

 

长大后,

母爱藏在枕头里,

枕着它,

爱绵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