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

“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

请以《和谐之美,美在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诚信”“友善”“互助”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和谐之美,美在友善 “唉,为什么又是下雨呀,到底还想不想让人活呢!”今天一早,瞥了一眼今天的天气预报,便看见那个刺眼的“中雨”,我只好无奈地拿起伞,上学去了。 天,阴沉沉的。不久,雨就又“哗哗”地落了下来。厚重的乌云压在天空中,也好似压在了每个人的心里,闷极了。 我撑着伞,顶着雨,跑向7路公交车。 公交车的车门一打开,一阵刺耳的争吵声冲进了我的耳朵。司机师傅和一个大叔正因为因为小小的误会而吵了起来: “你凭什么说我坐霸王车,上车不投钱,你看到了吗?” “我只是问两句而已!又没说你坐霸王车!你叫什么叫!” 司机和大叔激烈地争吵着,还伴有少许推搡,一旁的几个大妈看不下去,伸手阻拦,反被大叔和司机用力推开,还被骂了几句。原本安静和谐的车厢顿时变得乌烟瘴气,大家的心里都蒙上了一块阴影。又因为司机师傅将车长时间停靠在路边,周围的交通也变得拥挤混乱了。 为了这点小事,就吵起来,还动起了手,真是不友善! 整整一上午,我的心里总不自觉地默想起这件事,感到一种莫名的不愉快。 好不容易度过了一个上午,转眼,又到了放学的时候。 雨还在下着,但已没有上午那样猛烈,天上的乌云也散了一些,阳光从云层的裂隙中渗出。 我又走向公车站,又坐上了7路车。 正当车门将要关闭时,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正提着两大袋满满当当的东西,艰难地跑向公交车,一位大叔见了,赶紧向司机说:“别关车门,还有人要上车!”司机看了一眼后视镜,便松开了脚下的油门,踩下了刹车。老人好不容易追上了公交车,口里喘着粗气,热心的乘客接过了老人手中的东西,放在了一个座位边上,有的人还果断地站了起来,要为老人让座。老人跨进车内,嘴里虽还喘着气,脸上却现出了微笑,眼里闪着泪光,说了声:“谢谢……”车上的人们也都不约而同的露出了微笑,我也一样,心里暖洋洋的。整个车厢里洋溢着友善、和谐的气息。 看见这一幕,我不禁想起我那和善的邻居。我们两家只隔着一堵墙,常常互相蹭蹭饭,有好东西一起分享,有困难互相帮忙。,两家人见面,都是面带微笑,互相亲切的问好,彼此之间和谐亲切如一家人。 这时,我终于明白,和谐之美,美在友善! 公交车缓缓地开着,车窗外的细细雨丝飘进车里,落在脸上,清清凉凉的——窗外的雨几乎停了,阳光也挣脱了乌云的束缚,洒下来,伴着友善的微风和和谐的气息,住在了我的心里。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和谐的力量是无穷的,班集体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团结之美;家庭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温馨之美;社会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繁荣之美;大自然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活力之美。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构思都是可以的。此题的重点在于紧扣“和谐之美”来思考,既要写出和谐,更要从中发掘美,否则会影响主题的全面与深刻。应该恰当而又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仿用名言警句,打造精美的语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

(3)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

(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枣树

何晓东

①老枣树,老家门前的一棵很老很老的树。

②我的老家是个小村子,位置偏僻,少有人来。近年来,村里的人们纷纷往外走,处处是倾颓的残垣,破旧的房屋,长满荒草的院落,似乎在静静地诉说那些喧嚣的过往。这棵老枣树就在我家老屋的门前,佝偻着腰,近乎匍匐地伏在地面上。每逢秋天,树上就缀满了玲珑般的小枣,然而今年的春天它却没能再次苏醒过来。也许它“累”了,该永久地歇息了。

③老枣树是爷爷奶奶一起栽种的。他们栽种这棵树是希望早生贵子,延续香火。在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奶奶共生育了十个孩子,然而在无休止的颠沛流离、疾病、饥荒中,有八个先后离世了,只剩下排在最后的父亲和姑姑。一次次的丧子之痛无情地鞭笞在她的心上。面对孩子的夭亡,她很无助,只能寄望于下一个孩子能平安地活着。正因如此,爷爷奶奶对孩子们无比爱护,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孙满堂。然而他们还是在我四岁时先后离开了人世,没等到他们希冀的春天,而老枣树却依然年年开花、结果。

④春天来了,老枣树依旧枝繁叶茂。当全村的人们都寄望于土里刨食时,父亲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带着村里人异样的眼光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父亲是个很精明的人,他办了个建筑材料厂,他用农民最淳朴的情感盖起了很气派的小楼,却独独没有占用门口那片空地。父亲不愿砍掉那棵老枣树。每次从外地忙完回家,父亲都会拿着马扎在老枣树旁坐坐,一坐就是很长时间,态度很虔诚,很严肃。他说那是爷爷奶奶经常待的地方,看着老枣树就会想起爷爷奶奶对幸福的渴望,对子孙满堂的企盼。父亲总给我们买枣吃,却从不让我们到老枣树上摘。所以每逢秋天,当树上缀满玲珑般的小枣时,我们兄弟几个也只能看着眼馋,然而小孩子总是好奇的,我还是趁着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爬上树,摘了一粒枣吃,枣很甜、很甜。

⑤甜美的童年总是过得很快,日子就在指缝间悄悄滑过。转眼间,我家已经离开村子好多年了。父亲老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也很少有机会回老家。我每次回老家,父亲总叮嘱我看看老枣树。老枣树周围的空地上已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草,开着绚丽的花,似乎在竭力吸引人们的注意。不远处,几株杨树已合抱粗了,树干挺拔笔直,叶子也非常茂盛,在叶子的缝隙之间,阳光幽幽地映照在地上,留下一片片斑驳的碎片。而独有老枣树静静地躺着,一半在土里,一半在风中,不张扬,不宣泄。它弯曲似虬龙的躯干,一直低垂到地上。枝杈四面分开,像垂暮之年的老者,在默默地看着年华的流逝。岁月的刻刀无情地镂刻着它粗糙的身体,肆意、疯狂,只有枝头上几片在深秋的季节里已变得发黄的叶子,才证明了它生命的存在。

⑥老枣树啊,如今我终于读懂了你,也理解了父亲不厌其烦的叮嘱。而当我抱着虔诚的心情来到你的眼前时,你却静静地“走”了,只留下虬龙般的枝干和弯曲的臂膀,也许你要告诉我,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平静,因为它更干净、更纯粹,更接近那个叫灵魂的地方。

⑦老枣树还依然黑黢黢地站在那里,它的确老了。

1.文章开篇写到“老枣树,老家门前的一棵很老很老的树”在文中有何作用?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

一次次的丧子之痛无情地鞭笞在她的心上。

3.第③段中写到“没等到他们希冀的春天”,这里“希冀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4.作者在第⑤段中描写几株杨树,有什么目的?

5.作者借老枣树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2.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是从“折柳送别”的______、原因和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______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______。全书充满了____________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怎样的信念就有怎样的人生。聪明的人用清新、淡雅的目光看待人生。那是对生命至高的尊重与①      (敬慕  崇敬)。走出心灵的低谷,远离尘俗的②      (喧嚣  喧腾),人的一生一隅总有芳香吐露,奇花zhàn(    )放。

感悟,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热爱、一种理解、一种发现。热爱人生就必须学会感悟。用淡然的心寻mì(    )人生的真谛,点点滴滴,让单纯的心在默然中得到净化。

开始了就不要停止。背起人生的行náng(    )与时光一道远行,无论未来如何,记住对自己说:“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àn(    )放  寻mì(    )  行náng(    )

(2)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     

(3)根据你的理解,在文章的末尾补上自己想说的话。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