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后面小题。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

阅读下面文字,完后面小题。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①________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________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家chù____  ____动  ____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_______ _______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_______”改为“_______”。(要求:符合语境)

 

(1)畜chànbǔ(2)①常常②偶尔(3)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4)警告警惕 【解析】 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颤”是多音字,此处应读“chàn”,“哺”应读“bǔ”,不要拼成“pǔ”。第(2)小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偶尔”“常常”是一组相反的词语,根据鹦鹉的生活习性来分析,应该是“鹦鹉睡觉常常把头藏在翅膀下面,偶尔还可能发出低声的叫声”。第(3)小题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画线处用词不当,将“警告”改为“警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狼》一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目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狼》一文中描写“径去”之狼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狼》一文中发表议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汪国真)

请以《给我一个____________就够了》为题目,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管夷吾举于_____

(2)饿其体肤_____

(3)人恒_____

(4)入则无法家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本文开头列举六个历史人物,是为了表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C. 本文不仅谈到了人才造就,还谈到了国家治理的方法。

D.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能证明本文的道理。

4.下图是前一段时间不断被转发的“冰花男孩”,他的故事能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书桌

叶圣陶

①寄居乡下的时候,我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过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木匠,向当地人打听,大家一致推荐他,我就找了他。

②过了二十多天,不见他把新书桌送来,我等不及了,特地跑去问他。他指着靠在阴暗屋角里的一排木板,说这些就是我那新书桌的材料。我不免疑惑,二十多天工夫,只把一段木头解了开来?

③他看出我的疑惑,就用教师般的神情开导我,说整段木头虽然干了,解了开来,里面未免还有点儿潮,如果马上拿来做家伙,不久就会出毛病,或是裂一道缝,或是接榫处松了。他怕我不相信,又列出当地的一些人家来。某家新造花厅添置桌椅,某家小姐出阁准备嫁妆,木料解了开来,都搁在那里等待半年八个月再上手呢。“先生,你要是有工夫,不妨到他们家里去看看,我做的家伙是不容它出毛病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时,黄浊的眼睛放射出闪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得意作品时的模样。

④又过了一个月,我走过他门前,顺便进去看看。一张新书桌立在墙边了,老木匠正弯着腰,几个手指头抵着一张砂纸,打磨那安抽屉的长方孔的边缘。

⑤此后下了五六天的雨。又过了十多天,老木匠带着他的徒弟把新书桌抬来了。书桌是栗壳色的,油油的,发着光亮,一些陈旧的家具和它一比更显得黯淡失色了。老木匠问明了我,就跟徒弟把书桌安放在我指定的地方。只恐徒弟不当心,让桌子跟什么东西碰撞,擦掉一点儿漆或是划上一道纹路,他连声发出“小心呀”“小心呀”的警告。直到安放停当,他才松了口气,站远一点儿,用一只手摸着长着灰色短须的下巴,悠然地欣赏他的新作品。最后,他说:“先生,你用用看,用上些时候,你自然会相信我做的家伙是可以传子孙的。”

他说到“我做的家伙”时,闪耀的光芒又从他那黄浊的眼睛里放射出来。

1.本文以“一张书桌”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请依照示例,把横线补充完整。

定书桌——______________——做书桌——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章两次(分别在第③段和第⑥段画线处)写他说到“我做的家伙”时,闪耀的光芒从他那黄浊的眼睛里放射出来,有什么好处?

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

古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一把古琴的诞生,木料风干要长达两三年,制作前后要经历干燥、磨平、安装冠角、调音等90道工序,整个过程均为手工制作,历时三个半月至半年之久,好琴消耗的时间更长。相传南宋李清照的古琴,至今仍流传于世,为古琴大家龚一所珍藏。

 

查看答案

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说名称)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①十几岁孩子 ②三十多岁青年人 ③四十多岁中年人 ④七十多岁老人

请你按照示例,说说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称法。

①十几岁孩子——垂髫   

②三十多岁青年人——____________

③四十多岁中年人——____________

④七十多岁老人——____________

(2)(作古诗领报酬)吉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10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写收据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

已领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元。

(3)(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____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4)(总经验写感悟)吉米在中国学习了一年,即将回国的时候,写了一段感悟。感悟中有不少问题,请你帮他改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世界人民学习。(A)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我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格物致知”等等。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典诗词,(B)它的内容丰满多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瑰宝,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①A处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删去。

②B处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