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刘家峡绿波 当我乘交通艇,一进入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刘家峡绿波

当我乘交通艇,一进入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时,便立即倾倒于她的绿了。 一条大坝拦腰一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而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那本是夹泥带沙,色灰且黄的河水;那本是在山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一汪百多平方公里的碧波。我立即想起朱自清写梅雨潭的那篇《绿》来。他说:“那醉人的绿 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黄”而闻名于世的大河,也 会变成一张绿荷叶。水面是极广的: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我挺身船头,真不知该怎样遐想。

我想说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沉沉的,看不到河底,而且几尺深以下就看不进去,反 正下面都是绿。我们平时看惯了纸上、墙上的绿色,那是薄薄的一层,只有一笔或一刷的功底。我们看惯了树木的绿色,那也只不过是一叶、一团或一片的绿意。而这是深深的一 库啊,这偌多的绿,可供多少笔来蘸抹呢?她飞化开来,不知会把世界打扮成什么样子。 大湖是极静的,整个水面只有些微的波,像一面正在晃动的镜子,又像一块正在抖动的绿 绸,没有浪的花、涛的声。船头上那白色的浪点刚被激起,便又倏地落入水中,融进绿波;船尾那条深深的水沟,刚被犁开,随即又悄然拢合,平滑无痕。好固执的绿啊。

这个大湖是长的,约有六十五公里,但却不算宽,一般宽处只有二三公里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一路走着,我俯身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面,看着湖中山的倒影,一种美的享受涌上心头。山是拔水而出的,更确切点,是水漫到半山的。因此,那些石山,像柱,像笋,像屏,插列两岸,有的地方陡立的石壁,则是竖在水中的一堵高墙。因为水的深绿,那 倒影也不像在别处那样单薄与轻飘,而是一溜庄重的轮廓,使人想起夕阳中的古城。 我知 道,这水面的高度是海拔一千七百多米。 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这个库就是一个人们在半空中接住天水而造的湖,也就是说,我们现时正坐看半空水上游呢。我国幅员辽阔,人工的库、湖何止万千,刘家峡水库无论从高度、从规模,都首屈一指。那黄河本是在西北高原上横行惯了的,她从天上飞来,一下子被锁在这里,她沉落了身上的泥沙,积蓄着力量,磨炼着性格,增加着修养,贮就了这汪沉沉的绿。船在库内航行,不时见两边的山坡上探下一根根的粗管子,像巨龙吸水,头一直埋在湖里,那是正修着的扬水工程。 不久,这绿水将越过高山,去灌溉戈壁,去滋润沙漠。当我弃舟登岸,立身坝顶时,库外却是另一种景象。一排有九层楼高的电厂厂房,倚着大坝横 骑在水头上。 绿水从这厂房里出来后,瞬即成为一股急喷狂涌的雪浪,冲着、撞着向山下 奔去,她被解放了,她完成任务了,她刚才在那厂房里已将自己内涵的力转化为电。大坝 外,铁塔上的高压线正向山那边穿去,像许多一齐射出的箭。 她带着热能,东至冀中平原,西到青海高原,北至腾格里沙漠,南到川陕。

     刘家峡啊,你这一湖绿色定会染绿西北,染绿全国!

(有删改)

1.在阅读课上,你和好友晓琪一起读了梁衡的《刘家峡绿波》。晓琪提出自己的疑问:文中一直称刘家峡水库为“她”,结尾却变为“你”,这是什么原因?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晓琪解答这个问题。

2.你打算向其他同学推荐这篇文章,请把你的推荐语写下来。

写作提示:

①可从语言表达、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来谈;

②请避开第(1)题所涉 及的人称角度;③不少于 100 字。

 

1.作者由刘家峡的绿写起,写她绿的原因,写她存在的价值,此时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刻画。最后一段变为第二人称,更能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表现作者对刘家峡水库的赞美之情。 2.《刘家峡绿波》是一篇不错的散文,它的语言生动形象,细腻逼真。文中“整个水面像一面正在晃动的镜子,又像一块正在抖动的绿绸”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水绿波荡漾的美景。第三段用“纸上墙上树上的绿”和“刘家峡水库的绿”作对比,突出了后者绿得深沉,绿得固执。如此好的文章搭配如此别 出心裁的语言,真是相得益彰,值得一读。 【解析】 1.本题考查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全文一直用“她”,这是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细致刻画刘家峡的绿;最后一段则变为了“你”,这是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在与刘家峡直接对话一样,更能表现作者对刘家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  某网站决定开展“印象山西”系列活动,并征集该活动的宣 传标志。  下边四个标志,你最喜欢哪一个?请把它介绍给大家。

写作提示:①围绕标志内容展开介绍;②说出标志的内涵;③不少于 80 字。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晋王羲之,字逸少。 七岁即善书,每日不辍。 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日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

(注释)①《笔说》:论书法的书。 ②秘:守住秘密。 ③幼令:幼时的美好才华。 ④期月:一整月。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⑥钟繇:三国时书法家。

1.与文中“入木三分”意思相近的一个成语是(   )

A. 笔走龙蛇    B. 矫若惊龙    C. 力透纸背    D. 龙飞凤舞

2.依据上文内容,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七岁即善书,每日不辍”,可见王羲之有极高的书法天赋,并且勤奋刻苦。

B. “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表明年幼的王羲之十分顽皮淘气。

C. “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这句话表明母亲对王羲之很了解,温柔细致。

D. “羲之拜请:‘今日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这句话表明年幼的王羲之胸 怀大志,上进心强。

 

查看答案

下面对古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了邹忌用自己身边之事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并取得成功的 故事,告诉我们交往中要尽量用委婉劝说的方式提意见和建议,让别人易于接受

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描写了“风卷屋草”“群童抱茅”“连遭夜雨”三个场景,痛苦的生活体验引发了他对命运的失望,对社会的不满

C. 《满江红•小住京华》反映了秋瑾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束缚中的苦闷彷徨,折射出她参加革命前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D.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B.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C.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郦道元)

春冬的季节,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12 章》

军队可以夺走主帅,普通人不能夺得志向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转转不已,遂反流逆上矣。        溯,逆流而上。(《河中石兽》纪昀)

B. 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秋,时,时候。(《出师表》诸葛亮)

C.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可以。(《小石潭记》柳宗元)

D. 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岳阳楼记》范仲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