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二姥姥 史铁生 ⑴我家有一位 “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现代文阅读。

二姥姥

史铁生

⑴我家有一位 “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⑵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的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

⑶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

⑷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

⑸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着一个孩子浑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

⑹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她叫母亲时,叫名字。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母亲走来走去搅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表明她在。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

⑺好像只有这些。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她的内心,除了母亲,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

⑻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有一天,毫无缘由地(也可能是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再躲藏了。“呵,她是……嗯……”我不说话,不打断她,“是你姥爷的……姨太太。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

⑼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唔,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

⑽“现在,她呢?”我问。

⑾“不知道。”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

⑿“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 母亲又说:“她应该嫁人了。”

⒀“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

⒁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

1.第⑵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⑶、⑷段中描写“斜阳”的作用。

3.下列对文中几处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⑶段二姥姥手指“轻轻地颤抖”,传达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

B. 第⑹段母亲和二姥姥“一动一静”,对比中显示两人性情不同。

C. 第⑾段母亲“摇头、叹气”,因为二姥姥很久不来而失望担忧。

D. 第⒀段父母亲的对话,表明他们一直牵挂二姥姥并能够体谅她。

4.赏析第⑻段画线句。

5.二姥姥是个怎样的人?“我”对她怀有什么感情?

 

1.除“母亲”外的人对二姥姥的漠视和遗忘,暗含了“我”对二姥姥寂寞身世的同情。 2.“斜阳”点明了看望二姥姥的时间;斜阳后的幽暗喻示她的生存困境,衬托出二姥姥身世的悲凉。 3.C 4.“呵、嗯”等词及停顿形象地刻画出母亲对二姥姥的身份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的犹疑心理。 5.本文从“我”的回忆起笔,以孩童的好奇和纯真来探究、体察二姥姥身世和心理:一个漂亮娴静、心善手巧,因身份特铢被压抑的女性形象逐渐清晰,表达了“我”对二姥姥近乎直觉式的悲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叙述视角,人物品性、情感,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二姥姥并不了解,也没有人去主动关心她,表现出“我”对她悲惨命运的同情。 2.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斜阳”是“我”与二姥姥见面的背景,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暗示她命运的坎坷。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以及文章主旨来回答。C项的表述不正确,母亲“摇头、叹气”表现了她对二姥姥处境的理解、担忧以及对她悲惨命运的同情,“因为二姥姥很久不来而失望”的分析错误。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这句话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她的欲言又止,这是因为她不愿意说出二姥姥的身份。 5.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从“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可知二姥姥美丽、优雅;从“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可知她的心灵手巧;从“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可知她的善良。从“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可以看出“我”对二姥姥的同情和怜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词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李白)

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⑤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_______。(《春》朱自清)

(2)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作品《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除此篇外,《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__________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查看答案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应选(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⑴不相识的陌生人 

⑵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⑶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⑷不停的絮絮叨叨

A. ⑵⑷⑴⑶    B. ⑵⑴⑷⑶    C. ⑷⑵⑴⑶    D. ⑶⑷ ⑵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去公园赏桂。

B. 她说话总给人一股咄咄逼人之感,令人很不舒服。

C.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D. 他态度恶劣,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