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有朵小花我们都记着

有个愿望我们都曾有过

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

有过追求  有过失落

有过平坦  有过挫折

我们有过许多许多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支春天的歌。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例文 那一支春天的歌 春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唱起一支春天的歌。在这大好的春天里,我们学校开展了关于春天的各项活动,让同学们在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健康成长。从开学到现在最使我感动的一件事,那就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妹妹对于我的帮助,话得从春天说起,那也是一支春天的歌。 记得上一周的星期五,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学校决定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上午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的欢呼声可想而知。个个糊风筝,制风筝,准备为班级争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日风向不定,放风筝活动到了下午听说取消了。同学们失望极了,老师们见此情景是无法解释的。后来天公作美,风儿又恢复了定向,真是天随人意,志在放飞的我们终于赢得了主动,人又有了精神。老师们又经过讨论才决定恢复放风筝活动,同学们闻此喜讯,喜不自胜,径直奔向操场,准备放风筝,为班级争光。 我和几位好友各自拿着风筝来到早已经成为欢乐海洋的操场上,心切的我们下楼梯的速度太快了,东西丢了竟全然不知。就在这时从我后面传来急切的声音:“大姐姐们,请停一停!”我回过头去,一看,原来一位小妹妹手里高举着一根木棒,气喘吁吁地走到我们的面前,对我说:“刚才你下楼梯的速度太快了,从你的风筝袋子里掉下来一根木棒你也不知道,我现在把这根木棒还给你,希望你能为班级争光。”这位小妹妹说完之后,转身就走了,我看着手中的木棒,对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说:“小妹妹谢谢你,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能为班级争光的。”我和几位好朋友到操场上放风筝,当我在放风筝的时候,刚才小妹妹所说的话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像是对我的鼓励,一根木棒、一只风筝能为班级争到光,这似乎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对我来说恰是一件深沉而又感悟很深的事情,如果那位小妹妹不把木棒还给我,我在风筝比赛中又能做些什么? 春天里的故事真多,特别是在我们的校园里,一个又一个的小雷锋在成长起来,使得春光无限,生机勃勃。我们唱着一支支春天的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显然是要从比喻的角度来理解文题。“春天的歌”,春天,指的是美好的环境,“歌”指的是美好的事物。这样一分析,题旨是明确了,是要求写发生在美好社会环境中的美好的人或美好的事,也可以把“春天”就当自然的季节,写在春天里发生的美好的事情,用描写春天的环境来铺垫故事,烘托人物。从这个角度来选材,根据写作要求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事件的过程,描写生动的场景,表达内心的赞美的情感。注意在文中在点明“春天的歌”,以突出题旨,表现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的含义。注意本文不能写景的散文,因为本作文要求明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3.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4.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5.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

6.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查看答案

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祖国啊,我要燃烧

叶文福

当我还是一株青松的幼苗,

大地就赋予我高尚的情操!

我立志作栋梁,献身于人类,

一枝一叶,全不畏雪剑冰刀!

不幸,我是植根在深深的峡谷,

长啊,长啊,却怎么也高不过峰头的小草。

我拼命吸吮母亲干瘪的乳房,

一心要把理想举上万重碧霄!

我实在太不自量了:幼稚!可笑!

蒙昧使我看不见自己卑贱的细胞。

于是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迎面扑来旷世的风暴!

啊,天翻地覆……

啊,山呼海啸……

伟大的造山运动,

把我埋进深深的地层,

——我死了,那时我正青春年少。

我死了!年轻的躯干在地底痉挛,

我死了!不死的精灵却还在拼搏呼号:

“我要出去!我要出去!

我要出去啊——我的理想不是蹲这黑暗的囚牢!”

漫长的岁月,

我吞忍了多少难忍的煎熬,

但理想之光,依然在心中灼灼闪耀。

我变成了一块煤,还悲愤地捶打地狱的门环:

“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

地壳是多么的厚啊,希望是何等的缥缈!

我渴望:渴望面前闪出一千条向阳坑道!

我要出去,投身于熔炉,化作熊熊烈火:

“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舟船侍从以西(     )       

(2)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

(3)欧公更欲足下开廓其文(    ) 

(4)余到京作书去(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4.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查看答案

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中“风骚”原指《__________》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_________》。上阕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下阕则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夸张、排比、比喻

B. 夸张、比喻、拟人

C. 比喻、对偶、拟人

D. 比喻、夸张、借代

4.作者评价几位帝王,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

5.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人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红,是嘉兴南湖的红色航船,是八一南昌的的炮火连天,是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是雪山草地的赤胆忠心,是新世纪中国人民红红火火的日子,是新世纪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

材料二:2007年江西卫视举办了首届中国红歌会,每次歌唱比赛都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感动。歌亮、人正、台风健康、编排大气、格调高尚、声情并茂,一扫近年来各类选秀节目矫揉造作的萎靡之风。“红歌”涵盖现代当红歌曲,红色革命歌曲等,综合了时尚元素和怀旧元素,给观众耳目一新的终极视听享受。

材料三:有人说,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感动已经是过去的代名词,“拒绝崇高”、“娱乐至上”是他们的价值取向。高尚的精神境界、执著的理想信念、明确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社会义务,这些理应是构成社会主流价值的内容往往被他们视为另类。

(1)概述材料一的主要内容。_______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你对“红歌”内涵的理解。________

(3)你赞同材料三中的观点吗?为什么?_________

(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你认为应该拿什么来拯救感动?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