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发谷与民,万余人 活:救助,使……活

B. 室无贿赂,案无留  牍:书信

C. 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 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鸣声下  有谴,我任之

B. 太守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

C. 醒能述文者  画竹、兰为长

D. 燮开仓赈济,阻之  今闻无罪,二世杀之

3.下面对两文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 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 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 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4.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1.B 2.D 3.B 4.(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2)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逐级)向上申报,辗转往复,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呢?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B.句意为: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牍:公文。 2.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句上:方位词,树的上面/皇上;B归:回去/归依;C句以:来/把;D句都是“有人”。 3.B有误,从“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以看出“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并不是因担心上级拒绝。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咏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则/何时/而乐耶    B.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衔远山……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 “日星隐曜……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 “而或长烟一空……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3.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二和第三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

B. 选文语言骈散结合,依文章内容而变化,既简洁凝练,又流利畅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 选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于起承转合之间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怀。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豁达乐观的胸襟。

4.下列与本文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答案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九年级(1)班以“传统文化伴我成长”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传统文化我知道)

(A)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C)如何使这些文化瑰宝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是我们应该肩负的问题和认真思考的责任。

上面三句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病句是______,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节日我传承)

近年来,我国很多人崇尚过洋节而忽视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请你针对这类情况对“过中国节,传承传统文化”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弘扬传统我践行)

班委会打算请校政教处的杨老师5月9日下午3点来班级,给同学们做关于“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主题讲座,请你以班长的名义打电话邀请杨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4)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成功与失败面前,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本文是他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寄情山水的一篇佳作,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C. 古人用地名称人,苏轼又称苏东坡;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

D.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自己想要实现宏大理想的信念和追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