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 没有 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 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 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 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 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 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 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 年起就在 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 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 万欧元的罚款;2009 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 年10 月9 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 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

 

(1)C (2)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上网主要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游戏为主。(意思接近即可) (3)不能删去。“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中国城市学生手 机使用率之高,但并不是全部。删去后则绝对地说明中国城市学生人手一机,这与实际 不符。所以,用了“几乎”一词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几乎”释义1分,说明理由1分。只回答了能否删去,没有阐述理由,不给分) (4)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等。(写出一种说明方法,给1分;分析其作用给1分) (5)开放性作答,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但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C项“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锦游泳____

(2)佳木而繁阴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或/长烟一空    B.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中所作,首联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

2.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默写。

(1)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说明了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抒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你若盛开,那是____在春日枝头上的一种情怀。盛开,是花朵潜伏已久的梦,也是它不得不____的一种职责。盛开,总是羡丽的,花朵的盛开是____,是热闹;生命的盛开是激情,是____。

A悄然绽放 履行 绚丽 奋进B含苞待放 施行 妖艳 前进

C悄然绽放 施行 绚丽 前进D含苞待放 履行 妖艳 奋进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