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

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 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写出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气势磅礴。 3.C 【解析】 1.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特别是要分析好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C项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下列各项对本诗的解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3.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1.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

3.说说最后一句的言外之意。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

我们循着古人的脚步,游历祖国山河,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 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 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 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