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足球进校园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足球进校园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国内现状】

 

【专家观点】

作为校园足球的形象大使,前国脚郝海东近日接受了腾讯体育的专访。

腾讯体育:您也是一名父亲,您的孩子也在踢足球,那么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如果要想踢得好,甚至还要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和校园足球推广大使的双重身份,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郝海东: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踢足球比起其他体育项目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在绿茵场上不停的高速跑动,弹跳,身体对抗,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踢足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此外,足球场上分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等几个位置,相互之间要有默契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喜欢踢足球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作为比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队伍输,因此通过比赛能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们可以问问踢球孩子的家长或是老师,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他们不踢球时反而更好。

腾讯体育:您认为校园足球要在全国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

郝海东:校园足球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有的学校人均操场面积只有1平方米,如果人人踢足球,怎么踢?还有,现在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实在太少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决心去努力改变的。

腾讯体育: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您认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涌现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新的足球人才?

郝海东: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是不是我们能够保证有时间、有场地、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孩子们去踢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10到15年之间会涌现出大量的足球人才。而且还得有这么一个系统的保障,从小学初中到大学这中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自己选择,天赋好的可以进入职业足球联赛,其他的孩子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

(选自腾讯网

【他山之石】

日本的百年规划

1950年日本足协提出百年足球振兴规划,其中50年的节点要办世界杯,100年的终极目标是夺得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算是完成了50年目标,2011年日本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从某种考核标准来说,百年伟业已经提前完成了。

日本中小学的足球课是百分百普及。比如U12,也就是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比赛,日本全国的队伍有8000多支,算算参赛人数接近10万。家长们、亲朋好友去观看比赛的热情,和世界杯差不多,还有全国直播,非常有氛围。

法国的青训调整

法国足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过低谷,法国足协开始思考调整青训营。他们将青训年龄由原来的6到13岁调整到了5至12岁,也就是说5岁就可以接受足球训练,一岁之差对于教学内容也有调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和体能的比重是50%,现在技术的比重占到了80%。1998年法国拿了世界杯,2002年拿了欧洲杯,法国足球重现辉煌。

德国天才培养计划

从1990年开始,德国足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法国世界杯1/4决赛遭淘汰,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出局。2000年,德国启动了一项被称为天才培养计划的革新行动。整个计划持续了10年,德国足协每年投入8000万欧元用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经费用途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教练员的薪水等;二是足协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球员从青少年校园足球向职业足球转变;三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全国各地潜力球员进行资料收集,使天才球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挖掘。德国经过10年的努力,2010年获得南非世界杯季军,2014年获得巴西世界杯冠军。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1.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专家认为踢足球对学生有哪些好处?

3.日本、法国、德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共同点是什么?

4.读完上面的文本,关于发展校园足球,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

(1)对家长的建议:

(2)对学校的建议:

(3)对政府的建议:

 

1.(3分)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不给学生踢足球的时间;大多数家长认为踢足球影响孩子学习,同时也不安全,不太支持孩子踢足球。. 2.(3分)踢足球能强身健体,缓解学习压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 3.(2分)共同点是:在足球方面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而且都取得了好成绩。 4.(3分)对家长:改变错误观念,支持孩子踢足球。对学校:切实搞好素质教育,让体育教师多参加足球培训。对政府:增加投入建更多足球场,让喜欢足球的学生能有更多出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通过对郝海东的采访,郝海东指出家长认识的错误,“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此句正是家长所担忧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自白》,完成小题:

自    白

铁凝

①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②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糨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③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④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⑤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⑦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⑧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的同学和作者的自白分别是什么?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3.仔细阅读第④段内容,谈谈作者的同学为什么说“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

4.“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小题: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2.划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换,为什么?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猜一猜,他(它)是谁?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______(人名)(《红星照耀中国》)

法布尔笔下,______(昆虫名)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昆虫记》)

(2)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埃德加·斯诺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下面是红军长征路线中所发生的四件事,时间顺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飞夺泸定桥——穿过大草地

B.飞夺泸定桥——穿过大草地——-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

C.穿过大草地——翻越大雪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大草地

(3)下列对《长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

B.作者在搜集资料时,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

C.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D.从《长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出的伟大抗日精神。

 

查看答案

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解释。

(1)沿溯阻  (《三峡》)             (2)晓雾将(《答谢中书书》)

(3)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  (4)互相邈(《与朱元思书》)

(5)窥谷忘(《与朱元思书》)         (6)仍故乡水(《渡荆门送别》)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5)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

(6)__________________,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7)王绩的《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抓住莺歌燕舞,描绘早春明媚春光,给人无限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