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篇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名篇名句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① 学而不思则罔② 老骥伏枥③直挂云帆济沧海④ 会当凌绝顶⑤何当共剪西窗烛⑥千里共婵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罔”“骥”“枥”“沧”“绝”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拓展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体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说说文章记叙了徐老师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温馨提示:概括要抓住重点。)

2.品味下列句子。

(1)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温馨提示:抓住动词品析人物的特点。)

(2)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

(温馨提示:抓住关键词语品析人物的特点。)

3.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分析。

(温馨提示:先分析哪些是抑,哪些是扬,再分析这样写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4.本文首尾段落有何特点?

(温馨提示:从结构上分析两者的关联、从内容上分析含义。)

 

查看答案

课内精读

1.品析下列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1)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2)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2.前两段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3.作者为何对“日暮里”和“水户”记忆深刻?

4.简要概括“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并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

5.品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2)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6.如何理解“——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__,《藤野先生》是他的一篇_____________散文,选自《_____________》,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亲爱的老师,爱是你的信念,你在教育的土地上,灌溉了一季又一季的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语意重复,应删去“超过”或“多”)

B. 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搭配不当,“分享”应改为“共享”)

C.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语序不当,“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调换位置)

D.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用词重复,应删去“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