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 夏洁然 樊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

夏洁然 樊云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说说这则特写第一段的写作特点。

2.品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2)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3.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逐一描写的?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4.说说本则描写了观众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1.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表演之美好,再用8千名观众的反应衬托吕伟表演之精彩。 2.(1)“轻舒”“举起”“轻轻一蹬”“飞去”这些动作特写,表现了吕伟的轻柔、舒展,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了真实感和可视感。 (2)“悄然不惊”指水上没有泛起波纹,没有惊起波浪,用水花的静突出吕伟跳水技巧之高超。 3.文章按“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逐一描写,极具镜头感。其中准备阶段写静中之动;起跳阶段则动中之静,将跳阶段“瞬间停滞”;腾空阶段极力刻画吕伟的动作之快、从容不迫、姿态优美,动静结合;用极快的镜头描写吕伟入水,最后定格在静态的水花上。 4.本则特写写观众的反应从寂静无声到掌声雷动,点面结合,既有对观众整体反应的描写,又有对个别观众的采访节录。借以形成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同时衬托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特点的分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句子。把握关键词句。如:“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从侧面衬托出跳水姑娘吕伟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则是从侧衬托出吕伟表演的精彩程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赏析能力。(1)句的加点字全都是动词,可以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分析。“轻舒”“举起”“轻轻一蹬”“飞去”这些动作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吕伟的轻柔、舒展,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了真实感和可视感。(2)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悄然不惊”形容人遇事镇定,心理素质好。在这里把“水花”拟人化,形象生动的突出吕伟跳水技巧之高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把握。仔细阅读文本,文本是按照跳水所做动作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准备;起跳;腾空;入水。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是“准备、起跳”动作;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这是“腾空”动作;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这是“落水”动作。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有关观众描写的段落分析即可。开始是“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表明观众寂静无声。“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写出了观众的掌声雷动。从寂静无声到掌声雷动,衬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同时还有个别采访,都是在衬托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2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产权领域近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女性在发明中的贡献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变革的动力:女性参与创新创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当天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女性在全球创新发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组织2017年公布的超过24万件国际专利申请中,有女性申请人的专利比例达到31%,高于10年前的23%。

 

查看答案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启动仪式主讲嘉宾,让作家贾平凹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以及对当下阅读状况提出了看法。(删去“让”)

B. 本届文津图书奖社会各界参与积极踊跃,共收到全国图书馆及读者、专家、媒体推荐的有效参评图书1874种。(删去“积极”)

C. 本次的亲子共读活动目的是丰富全社会读书的良好氛围,营造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后面加上“环境”)

D.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先后授予湘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李凯云、杨应修、黄粹峰、刘爱云、周金秀五位。(在“美术大师”后面加上“称号的”)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位在海边展现娴熟带球技巧的小男孩正是如今在我们球队掌控中场运转的巴西球员拉菲尼亚。

B. 英国首相发言人:与北爱尔兰的谈判取得进展,但仍有默契需要弥合。

C. 烈士白本升的妹妹李卫平带来的是哥哥生前一丝不苟的一本本笔记、作业本及一张张旧照片。

D. 他为我国淡水生物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揭示淡水生物与环境的科学规律,为淡水生物学的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  酷_______  屏声_______

________  慷_______  气_______  由_______

 

查看答案

拓展阅读

中国首次以国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章利新  石莹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刺耳的防空警报13日上午响彻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

77年前此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长达六周烧杀淫掠的暴行,至少30万平民罹难,制造了二战中的大惨案之一。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

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抽泣声依稀可闻。一分钟后,《安魂曲》响起,礼兵将8个巨大花圈安放于“灾难墙”前。接着,77名青少年朗读《和平宣言》。

习近平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难者遗属、13岁的阮泽宇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自古是中国祭祀重器。古铜色的“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底座重1213公斤,寓意2014年12月13日。

大屠杀中,阮泽宇的先人被日军刺死。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遇难:祖父、外祖母和父亲被日本兵用枪打死,母亲和两个姐姐被轮奸后刺死,一岁的小妹被摔死。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2月通过立法,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7年后的公祭,被此间舆论认为非常必要。近年,日本右翼为历史翻案动作频仍,试图推翻二战后国际秩序。

在明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前,中国重申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中国进入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爱国主义成为凝聚13亿人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

习近平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以国家之名公祭,是为了让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外国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万人参加公祭。

大屠杀中对中国百姓施以援手的外国人的后人,以及《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也来到公祭现场。

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来到南京。“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应该成为和平信号传递的新起点。”日本真宗大谷愿寺研究员山内小夜子说。

1.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概括每句话的要点。)

2.本文主体部分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考查概括能力,和分段写段意类似。)

3.说说本则消息在材料组织上有何特点。

(温馨提示:历史与现实的材料如何组织?)

4.说说最后几段为何提到众多参与公祭的人员。

(温馨提示:从新闻的特点和新闻主题的角度去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