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选自韩愈《原道》)

[注]①宜:合宜,恰切。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jié)孑: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博爱之______

(2)足乎己无待外之谓德______

(3)老子之仁义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1)叫作,称作。(2)对。(3)认为……小,轻视。 2.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3.(好比)坐在井中看天的人说天小,并不是天真的小。 4.不一致。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则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 2.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句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观”“曰”等字词的翻译。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翻译下来,就是我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而言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说的道德,是离开仁和义而言的。两者的区别自然而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苏武牧羊

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往之______

(2)武至海上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理解课文,完成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探讨的是“________”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________”的威力。而孟子则针锋相对,首先用一个反问句“________”否定景春的观点;紧接着用“______”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接下来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第一,“________”。第二,“________”。第三,“________”。这三条都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居 天 下 之 广 居

(2)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查看答案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心,衡于虑,而后作      百里奚举

B.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相与步中庭

C. 孙叔敖举海                贤材人远矣

D. 色,发于声,而后喻      其一犬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