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 (1)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

古诗文默写。

(1)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幸甚至哉,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3)__________,千里殊风雨。(曹植《梁甫行》)

(4)《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映出海边居民家园荒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的《乐游原》中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曹操的《龟虽寿》中意思与此相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但感别经时(2)歌以咏志(3)八方各异气(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咏”“萧”“翔”“骥”“枥”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语段,依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zhàng______碍重重,没法mí______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gù______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______阴沉,郁郁guǎ______欢,丑陋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            。其作用是什么?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      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2.“风骚”中的“风”原指______,“骚”原指______,“风骚”在词中指的是______。与它同义的还有“______”一词。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

A. 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 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 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 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4.“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

A. 古今中外的英雄。

B.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 词中的风流人物。

D.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5.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其中,将“______”与“______”对比,歌颂了______,抒发了______的豪情壮志。

6.“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7.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仿佛:_________ 

②悉如外人            悉:_________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方:_________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恨: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见四野禾苗油油

B.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余顾而慕

C. 答之老幼男女/耘于田间

D. 不足外人道也/以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①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②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按提示默写句子。

(1)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