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喊我一声小名好吗 李良旭 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喊我一声小名好吗

李良旭

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上学,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和同学们鱼贯而出地走出教室,突然听到有人用嘶哑的声音在唤我的小名:“小狗子!”定睛一看是祖母拿着一把又大又笨的油纸伞,她正欣喜地向我招着手。

②看到她土里土气的衣裳,还有那把笨拙的油纸伞,看到她在那么多同学和家长的面前喊我的小名,我羞愧难当,转身冲进大雨中。之后只听到祖母在后面拼命地喊着我的小名,我头也没回。

③回到家,我淋了一身的雨,还在生祖母的气。过了很长时间,祖母才一身泥水一瘸一拐地回来了。她一进门,就急切地喊着我的小名,看到我回来了,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后不管下多大的雨,都不准到学校给我送伞,更不准在外面喊我的小名。”祖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我听她没有声音,抬头看了她一眼,发现祖母脑后的发髻全散了,脸上还有几道血印……

后来,我离开了家,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以后又在外地安家。祖母在我的印象中,也渐渐模糊起来。

⑤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一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突然,房门被推开了,只见门口映出祖母的一张脸。祖母已是九十高龄的人了,我吓了一大跳,祖母怎么来了!

⑥祖母跌跌撞撞地走到我的床前。她一把按住我的肩膀,说:“快躺下,我来照顾你!”

⑦我哽咽道:“您这么大岁数了,我怎么能让您来照顾我?”祖母含嗔道:“我身体硬朗着呢,我会照顾人,你忘了?你小时候还是我带大的,我知道你喜欢吃什么,喝什么。”

⑧我发现,祖母每天在我床前忙忙碌碌,跟我说话,只喊我“你”,或者“唉”,却从没有喊过我的小名。我忽然想起,那年祖母在学校喊我小名的事,被我恼怒地斥责了,一定还没有忘记。不知怎的,我心里竟迫切地希望祖母能喊我一声小名。

⑨看着祖母在床前,我突然说了声:“祖母,您再喊我一声我的小名好吗?”

⑩祖母身体一颤,紧紧地盯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一样。我又说了声:“您再喊我一声我的小名好吗?”

祖母这回听清了,她努力地翕动了嘴唇,终于喊出了一声:“小狗子!”

我脆脆地答应了一声。祖母一下伏在我的床前,轻轻抽泣起来。我轻轻拍打着她的后背,说:“这个小名真好听,您以后能天天喊我小狗子吗?”

祖母抬起头,眼睛里滚动着泪花。那些天,祖母一声声小狗子喊着,我脆脆地答应着。病房里,有了一种明媚和喜悦。

那晚的月亮很明亮。

1.本文记叙了哪两件事?

2.文中画线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文中两次写到“您再喊我一声我的小名好吗”,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4.“那晚的月亮很明亮。”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一是儿时祖母到学校给“我”送伞,因为喊“我”的小名而遭到“我”的斥责;二是“我”生病,祖母去医院照顾“我”,“我”让她再喊“我”的小名。 2.这句话属于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紧凑,情节更连贯。 3.一是表达了“我”对当年做法的忏悔,二是表达了“我”对亲情的渴望与尊重。 4.示例:这句话不仅收束全文,还以景衬情,烘托出亲情的温暖,传递出祖孙之间的感动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段写了“我”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件事,第一件写小时候祖母到学校给“我”送伞,因为喊“我”的小名而遭到“我”的斥责;第二件写长大后“我”生病,祖母去医院照顾“我”,“我”让她再喊“我”的小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长镜头)

3月8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党、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

2.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增加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4.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令嗥

B. 目似瞑,暇甚/意甚仓皇

C. 狼不敢/跑号如

D. 数十步 一狼径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 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 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 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查看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任选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行者辞了灵吉,驾筋斗云,径返翠云山,顷刻而至。使铁棒打着洞门叫道:“开门!开门!老孙来借扇子使使哩!”慌得那门里女童即忙来报:“奶奶,借扇子的又来了!”罗刹闻言,心中悚惧道:“这泼猴真有本事!我的宝贝,扇着人,要去八万四千里,方能停止;他怎么才吹去就回来也?这番等我一连扇他两三扇,教他找不着归路!”

(1)上述文字出自__________(作家)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人物),号称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2)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千年之前的春秋时期,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论语》中的语句填空)

(3)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不写悲秋而写爱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时的话题,增添重聚的欢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