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某校开展了“文学采风”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我国古代...

某校开展了“文学采风”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我国古代有采风制度和传统,请在准备参与活动前设计三条采风的途径。

(2)为了进一步丰富大家的文学知识,学校决定邀请当地的农民作家刘先生于5月6日上午八点前来作报告。你作为学校代表前去邀请,应该怎么说?

(3)活动最后,八一的班长写了一个总结。请你读完后,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通过这一次的文学采风,使我了解了我们当地诸多的民间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的口头文学。由此,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头脑。为此,我建议,以后大家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多有益的益处的

①画横线句子是一个病句,可以修改为:         

②画曲线句子有重复累赘的用语,可删去“      ”一词。

 

(1)示例:查阅文学史志 拜访民间艺人 到百姓家座谈 (2)示例:尊敬的刘先生您好,我是××学校学生,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丰富文学方面的知识,受学校委托,来邀请您作报告,希望5月6日上午八点您能前来为我们指导,我们在学校恭候您,不知您有没有时间,期盼您能光临,谢谢! (3)①通过这一次的文学采风,我了解了我们当地诸多的民间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的口头文学。(或:这一次的文学采风,使我了解了我们当地诸多的民间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的口头文学。) ②有益的 【解析】 (1)为某个主题设计讨论的途径,所设计的途径一定要与这个主题紧密相关,途径要简洁明了,易于实行,便于操作。据此可设计为:查阅文学史志、拜访民间艺人等。(2)邀请信是邀请亲朋好友或知名人士、专家等参加某项活动时所发的请约性书信。邀请函的正文是指活动主办方正式告知被邀请方举办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3)“通过”“使”,句子缺少主语,去掉其中一个。“益处”“有益”意思重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在《骆驼祥子》中,最关心祥子,也是祥子最尊敬的人是______,先生是一个有知识、______、服装淡雅、活泼大方的人。

(2)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所写到的昆虫可谓不计其数,请任意写出两种在我们这里不太常见的昆虫的名字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俗称避,属无毒动物。在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可谓瞬息万变。在绿草从里,qǐng刻时间,它的体色呈现草绿色                              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  qǐng(    )刻  眼(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顾名思义”的“义”的意思是      ;“瞬息万变”中,“瞬息”的意思是     

(4)根据上下文,按照画曲线句子的格式,再仿写一句。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__________,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⑥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默写杜甫《春望》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课文中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请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物,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一位人物,清晰明了地表现这个人物的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乎成________

(2)可而不可恃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3.本文第二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4.请举一个事例,论证“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