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作者描写雪景的顺序是什么?

 

1.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到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既于微观中显出宏观,烘托出铺天盖地的雪景,也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3.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体现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5.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又描写了堤、亭、舟、人,这些表现示了作者视线的移动,作者现实看到了“上下一白”的雪景,再仔细观察时,作者又看到了这些景物由于距离太远、雪太大而变得十分渺小,四种景物也是对湖上雪景的提炼,在茫茫大雪之下,作者特写这四种景物,给人一种景物在大雪中茫然难辨的特殊感受。侧面烘托出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的情景。 2.考查关键性词语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白描手法简单描绘了周边环境,清雅安宁,也突出了词人此时悠闲宁静的心境。而铺天盖地的雪景,描写的背景如此之大,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如沧海一粟一般的渺小。 3.考查对相关语句内容的理解。“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雪夜山水图。 4.考查作者仍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的深意。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5.考查文章写景的顺序。作者运用了的就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整体,“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局部。其间又有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金陵三迁有感

·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查看答案

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查看答案

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酒逢知己千杯少。

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 君向潇湘我

 

查看答案

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相公

 

查看答案

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